Page 197 - 《社会》2016年第1期
P. 197
伦理沦丧抑或是伦理转向
的关系。
另外,就实证研究而言,“伦理沦丧论”者大多依据一些实地研究和
个案访谈的资料,较少进行基于大规模数据的论证。相比之下,目前对
养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常见切入角度是代际转移,学者们常常关注代
际转移的动机(陈皆明, 1998 ; 犆犪犻 , 犲狋犪犾. , 2006 )、影响因素( 犛犲犮狅狀犱犻 , 1997 )
和新的特征(张烨霞等, 2007 ; 犡犻犲犪狀犱犣犺狌 , 2009 )等,而很少对养老实践背
后的伦理价值问题进行探讨。既有的伦理沦丧认知究竟是理论想象,还
是现实呈现,需要翔实数据的检验。本文试图运用大规模的调查数据对
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对上述认知的产生进行方法论的反思。
二、家庭养老与代际支持:一个简短的文献梳理
对家庭养老行为的研究常常伴随着对代际关系的讨论,其中一个
重要原因便是家庭养老与代际关系密切相关,且家庭养老的实践效果
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代际关系的现状决定的。研究者将养老与代际关系
之间这种概念上的联系称为“将养老视为代际关系的‘功能性内容’和
代际关系为养老的‘结构性条件’”( 犎狅狌狊犲犪狀犱犓犪犺狀 , 1985 ; 犃狀狋狅狀狌犮犮犻 ,
1990 ;陈皆明, 2011 )。
古德( 犌狅狅犱犲 , 1963 )在他关于家庭结构变迁的名著《世界革命与家
庭模式》中指出,伴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家庭将经历从扩大的血亲
家庭制度向夫妻式家庭制度的转变,夫妻家庭将最大限度地鼓励和满
足个人主义和平等主义的价值观,个人服从家庭和整体利益的传统家
庭关系被瓦解,个人与扩大亲属制度相联系的义务关系亦同时被削弱。
原来由家庭承担的生产、就业、情感支持、教育、福利(照料老人)等功
能,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开始部分外溢。与此同时,家庭变得越
来越核心化,这一家庭结构的变迁被研究者称为“家庭革命”( 犛犿犲犾狊犲狉 ,
1959 ; 犌狅狅犱犲 , 1963 )。许多研究试图在中国社会中寻找家庭革命的踪
,
迹,并探讨这一革命所发生的时间( 犢犪狀 犵1959 ,转引自臧小伟, 1999 :
193 ; 犔犲狏 狔1968 ; 犆狅犺犲狀 , 1992 )。部分研究将共产主义在中国取得胜利
,
作为中国家庭革命(婚姻自由和家庭核心化)的分水岭( 犢犪狀 犵1959 ,转
,
,
引 自 臧 小 伟, 1999 ; 犔犲狏 狔 1968 )。 在 戴 维 斯 弗 里 德 曼 ( 犇犪狏犻狊
犉狉犻犲犱犿犪狀狀 , 1991 : 54 ,转引自阎云翔, 2006 : 197 )看来,社会主义政权在
中国的成功,以及 1949 年以后社会主义政权所推进的社会主义改造,
· 1 8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