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3 - 《社会》2016年第1期
P. 183
生产“社会”,还是社会的自我生产?
一年,果不其然,他们又到处求人要重返贫困县的行列。”而另一位已经
卸任的基地主任、前任县人大主任说道此处,则不无激动地表示:“哪位
县领导要是带领全县摘掉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他既对不起全县
人民,也对不起他自己!” 8
基金会所秉承的理念是要改变人。在其扶贫项目的运作中,教育
方面的项目在时间和精力方面对于员工的要求,要远远压倒产业方面
的项目。然而在地方政府看来,“他们就是要来投资的”,所以基金会在
地方政府眼中的形象,就与政府的这一复杂心态产生了矛盾。一方面,
政府期待基金会投资,然而基金会的真正目的是要改造人及地方社会。
而另外一方面,由于该基金会的口号是向贫困挑战,政府又担心基金会
的投资会带来过好的经济影响———尽管基金会本意并不在于此。所
以,基金会在当地的工作若做得好,则与这一心态相悖,若做得不好,亦
即没有效益,则同时既有违地方政府的期待,也违背 犚 基金会的运作
逻辑。
进而,对于基金会来说,可能还存在着更为严肃意义上的“悬浮”问
题。如前所述,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伴随着其理念诉求在组织层面上具
体化的过程,在基金会内部也出现了明显的衰变过程,即从 犘 到高层,
再到各个基地的主任乃至普通的基地员工的理念弱化过程。在从 犘
到普通的基层员工的谱系中,精神上的需求逐步过渡为日常生活的家
计需求与经济理性。当我们问起基层员工加入基金会的原因时,几乎
所有的被访者都会回答,真正的原因是“多赚点钱”。 9 哪怕在基金会工
作了一段时间,接受了基金会精神的“熏陶与改造”之后,对于未来工作
前景的考虑与基于对工作“性价比”的重新认识而带来的心态上的转
变,也仍然是被访者主要关心的问题。而对于工作“性价比”的重新认
8. 在周文杰对于这一现象的研究所做的梳理中发现,对该现象的一般解读集中在利益问题上。
在宏观与微观层面的种种原因讨论,已经见诸于诸多报道与研究。不过,若像媒体报道中那样,
只将地方政府作为一个整体的分析单位,却也并非恰当的研究方法,因为这种方法忽略了不同
行政级别的政府之间在行为目标、考核激励和权力关系网络中的复杂互动(周文杰, 2011 )。
9. 对于地方政府中借调的人员,基金会所采取的薪酬体制是双薪制,即付给借调人员以等同
于在原来工作岗位上的工资。而根据基金会与地方政府的协议,工作人员在被选中借调之
后,保留原有岗位和工资。也就是说,能够参加基金会在基地的工作,对于地方政府中的工作
人员来说意味着双薪。
· 1 7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