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8 - 《社会》2016年第1期
P. 178
社会· 2016 · 1
年的预算资金只剩余 58 , 000 元,如果按照财务部门的要求操作,则项
目预算严重不足,且会导致产业部门预算枯竭,无法完成其他既定计
划。该项目负责人在一个月内反复修改重新提交,申请十余次,都由于
类似的细节问题而被陆续驳回,最后只能通过基地主任向基金会总裁
犘 汇报陈情,由 犘 拍板通过。然而此时播种季节已经过去,村民为赶时
间,已自行集资购买导管,该项目不得不就此废止。历时数月的努力付
诸流水,项目负责人和基地积累数年的威望也大受影响。就这一事件
的影响,用负责人的话来说,“以后工作怎么做下去?”
现实情况是不断流动变化的,无论是政府的运作逻辑还是地方社
会的经济生态,都极具实践性的特征。表面上看起来,这是组织内部协
调或资源分配的问题,然而,当我们发现此类案例在调研过程之中频繁
遇到并就此类问题向 犘 总提问时,他却认为,这类问题之所以频繁发
生,乃是因为涉及到了该组织的头等大事:基于组织理念的学习改造。
他说:“许多基层的同事说,报告要改上数十遍,太浪费时间。然而我认
为,这一反复修改的过程,正是首先教育、改造他们的过程,是一个他们
自我学习的过程。只有通过这样的训练,他们才能深刻地学会注重细
节、遵守纪律的理念。”也就是说,极度强调细节、强调内部的工作自身,
甚至不惜以牺牲项目为代价,其实是该组织有意为之的行为,是为了基
金会的理念而首先进行的内部教育而服务的。
第二个案例则涉及基金会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基金会曾经筹
划在各个基地建立农业示范园,将示范园建成农民学校,让农民在示范
园内学习科学的种植技术,熟悉现代农业的产销流程,学成后带动和帮
助其他村民。最初基金会对这一项目极为看好,一次性在 7 个基地铺
开,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不过在实践过程中,基金会管理层逐渐意识到
了最初设想的不切实际。作为非盈利性组织,扶贫基地并无资质和资
源经营一个实体化的农业机构。然而在具体培训过程中,管理层发现,
示范园中为了教育目的所种植的各类农作物和所养殖的各类家畜家
禽,都面临着最终如何处理所收获产品的问题。作为一个 犖犌犗 ,该组
织并无资质出售这些产品,然而要维持示范园的持续发展,又势必牵涉
到处理这些产品的问题,因为这些产品会源源不断地被生产出来。在
这一背景下,基金会内部关于示范园的讨论越来越激烈,某些基地的主
任们提出了一些变通的办法,然而高层工作人员坚持认为,处理这些产
· 1 7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