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2 - 《社会》2016年第1期
P. 182
社会· 2016 · 1
是那些外出返乡的“精英”了。对于这类村庄精英的依赖,甚至成为扶
贫组织与地方政府唯一的选择。考虑到已经逐步出现的资本下乡趋
势,该组织扶贫的公益工作的真正挑战,恐怕才刚刚开始。
4. 悬浮式状态与“被改造”的成功经验
该基金会许多项目失败的案例都与上述讨论有关。基金会整体也
日益由于这类事件而陷入了“悬浮式”的状态,无法扎根于地方社会的
运作之中。然而,对该基金会之困境的讨论还需要再进一步,即便是某
些已经成功完成了的项目,当地民众也对其有着不同的理解,这清晰地
凸显了该组织向外传播理念这一诉求的困境。
在我们对某基地试点村村民的访谈中,就出现了如下有趣的一幕。
当我们问一位村民,基金会的工作是否对其生活产生了帮助的时候,该
村民回答说:“没什么帮助,不知道什么基金会。”这时,陪同我们进行访
谈的基地工作人员着急地“启发”这位村民说:“不是有帮你们修路吗?”
该村民回答说:“修路跟我有什么关系?我又不做生意,用不上这条路。”
该工作人员继续“纠正”村民说:“我记得你好像在修路的时候打过工,你
不是通过修路赚到钱了吗? ”针对所提及的这一事情,该村民从容地回答
说:“那是我自己的劳动所得,跟基金会的帮助有什么关系?”
类似的事例在我们的调研中屡见不鲜。不过,这只是该组织在地
方社会中“悬浮”之表现的一个方面,换言之,也只意味着基金会在地方
社会中整体形象的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的形象建构则来自于地方
政府对于发展的复杂心态。在 犚 基金会的依附性工作理念中,政府显
然被当作了“发展的主体”。然而这一主体在许多时候,所持有的发展
理念并非那么稳固,甚至对于经济发展有着极为复杂的心态。在我们
所调研过的数个国家级贫困县中,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发现了地方政府
的这类复杂心态,同时印证了媒体的某些报道,如湖南某县庆祝自己被
划入国家连片扶贫重点工作县、以及山西某县脱贫后积极“返贫”的现
象等等。 7 贫困县不愿意脱掉“贫困”帽子的现象的确存在。在我们的
调研中,某位基地主任曾不乏得意地跟我们说起,“隔壁某某县前年经
济发展得不错,摘掉了脱贫的帽子。当时他们还在庆祝,我就……过了
7. 例如:鞠靖 . 千方百计让自己“穷”起来[ 犖 ] . 南方周末 .2012-02-18 ;韩文、任重 .2012.
山西大同:一个返贫,一个露富[ 犑 ] . 中国经济周刊 410 ( 10 ) .
· 1 7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