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 - 《社会》2016年第1期
P. 17

从“官吏分途”到“层级分流”:帝国逻辑下的中国官僚人事制度


   英美)的文官制度。根据《大英百科全书》“ 犆犻狏犻犾犛犲狉狏犻犮犲 ”条目所述,早
   期英国文官制度的设立受到中华帝国官僚制度的影响。从形式上来
   说,两者有 许 多 类 似 之 处:中 央 调 遣 而 来 的 官 员 类 似 于 政 治 任 命 官
   ( 狅犾犻狋犻犮犪犾犪 狆狆 狅犻狀狋犲犲 ),而官僚机构中的胥吏稳定不变,犹如文 官( 犮犻狏犻犾
    狆
  狊犲狉狏犪狀狋 )的职业生涯。然而,如果我们仔细考察一下两者的具体制度
   和实际运行过程就会发现其巨大差异:( 1 )在西方文官体制中,公务员
   有普遍适用的职业生涯、流动渠道和相应的激励机制。虽然中国官僚
   体制中中央各部的文书胥吏有相应的晋升通道和职业生涯,但就下层
   胥吏来说,类似的正式制度踪迹难寻。( 2 )西方的文官身处官僚组织正
   式制度之中,其行为活动受到规章制度和权限范围的明确限制,而中国
   官衙中的胥吏更多地为当地长官所左右。( 3 )西方文官制度以及在其
   中活动的文官与所在地并没有实质性联系,而中国官僚体制中的胥吏
   深深植根于地方性土壤之中。因此,中华帝国的官僚体制与韦伯式官
   僚组织的种种特征相去甚远。
       历史上的官员、幕僚、文人都注意到胥吏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并留下了大量抨击性评论。从南宋的叶适到明清之交的黄宗羲、顾炎
   武以及清代流行的各类“经世文编”等著作中,均辟专门章节讨论胥吏
   之弊端。缪全吉( 1969 : 1 )引清代官员梁章钜之言:“胥吏者,官民交接
   之枢纽。”清代韩振( 1825 :卷二十五吏政十一)言:“自天子至庶人,未有
   不求助于人者也。上者辅德,次辅事。天下之事,谁为政?曰:二显;二
   隐。何谓显?曰:三公统六部,六部各统其曹,是谓内之显治;以司道查
   守令,以督抚察司道,是谓外之显治。何谓隐?曰:内掌曹郎之事,以代
   六部出治者,胥吏也;外掌守令司道督抚之事,以代十七省出治者,幕友
   也。是皆上佐天子,以治民事,而其迹不见者也。”胥吏“代六部出治”,
   其实际作用之重要自不待言。钱穆( 2001 : 125 )谈及胥吏重要性时写
   道:“晚清光绪年间,还有人这样说:‘一切事情到了胥吏手里,铨选则可
   疾可迟,处分则可轻可重,财赋则可侵可化,典礼则可举可废,人命则可
   出可入,讼 狱 则 可 大 可 小,工 程 则 可 增 可 减’”。日 本 学 者 岛 田 虔 次
   ( 2008 : 150 )亦如是说:“在中国近代,行政的实务仅仅被胥吏所把握,即
   使是天子任命的官员,在侵犯了胥吏的利害关系的时候也不能施政,这
   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官僚所关心的唯有读书著述、诗文的应酬以及
   士大夫之间的社交;关于政务,不过只是观念性地主张治世的精神和德

                                                            · 9 ·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