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 - 《社会》2015年第6期
P. 27

社会· 2015 · 6

   1993 : 373 )。基于文本、历史脉络、时代问题等多重分析,布里克提出
   了他对于《结构》的理解:
           既不应解读为一部关于社会学推理前提的全然抽象论
       著,也不可视为一种对于新政风格的政府的保守力量的反思;
       而 应 该 将 其 理 解 为 某 个 时 代 的 集 体 化 的 经 济 实 践
       ( 犮狅犾犾犲犮狋犻狏犻狕犻狀 犵犲犮狅狀狅犿犻犮狆 狉犪犮狋犻犮犲狊 )之可能性辩护而进行的一
       致性论证,(因为)在这个时代,现代社会中的私有产权的某些
       方面正受到质疑。换言之,帕森斯的早期著作中存在一种改
       革主义的维度,它具有超越新政改革所达到的界限的抱负。
       因此,《结构》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实践目标的具体理论呈
       现,这种目标是以自由主义风格来概括的,本文称之为“社会
       改革”。( 犅狉犻犮犽 , 1993 : 361 )
       格哈特( 犌犲犺犪狉犱狋 , 1993 )最初关注的是帕森斯关于德国、尤其是德
   国法西斯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论述,这也构成了他对《结构》的阐
   释的一个基本参照点。虽然同样是把《结构》放到 20 世纪 30 年代的背
   景中,但格哈特更为强调的是美国与欧洲、尤其是德国的一种“比较的
   境况”。具体而言,格哈特从多个层面来论述这种比较的状况:一是在
   “政治”层面上,《结构》阐述了一种“支持民主的、反纳粹主义的政治学”
   ( 犌犲犺犪狉犱狋 , 1999 : 91 )。二是在智识层次上对诸多思潮、理论的分析和
   论述,譬如对 构 成 《结 构》之 理 论 核 心 的 “意 志 论”的 阐 述 ( 犌犲犺犪狉犱狋 ,
   1999 : 94犳犳 ),对实证主义和观念论及其变种———如“(社会)达尔文主
   义”(主要在英、美)、“种族主义”(尤其在德国)以及“文化悲观主义” 31
   等思潮———的批 判 ( 犌犲犺犪狉犱狋 , 1999 : 110犳犳 ; 2002 : 12犳犳 )。三 是 在 “事
   实”层次上指出,《结构》具有明确的现实指涉,即当时西方面临的两种
   现实、两种社会境况乃至两种社会的未来。正是在这个层次上,格哈特
   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类型学论题,即帕森斯在《结构》中的经验—理论研
   究蕴含着一种“双翼的( 狋狑狅 狆 狉狅狀 犵 犲犱 )社会行动结构”观念;位于这个结


   31. 格哈特 此 处 论 述 的 “文 化 悲 观 主 义 ”( 犮狌犾狋狌狉犪犾狆 犲狊狊犻犿犻狊犿 ),主 要 指 斯 宾 格 勒 ( 犗狊狑犪犾犱
   犛 狆 犲狀 犵 犾犲狉 )在《西方的没落》( 1918 )和索罗金在《社会与文化动力学》( 1932-37 )中 表 达 的 文
   化 /文明论,和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主要盛行于德国学界(比如韦伯思想中)的那种悲观主义
   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 2 0 ·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