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 - 《社会》2015年第6期
P. 23
社会· 2015 · 6
于,社会学和社会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维度被逐渐揭示出来,
从而有助于对社会学和社会理论自身予以更加丰富和完整的理解。譬
如,在探讨社会学和社会理论于 19 世纪之兴起问题时,大多数的论者
往往注重的是与启蒙、大革命的关联,或者侧重从自由主义和理性主义
脉络讨论对时代变迁问题的反映,但也有一些史论强调的是与反启蒙、
反革命的关 联,以 及 保 守 主 义 (例 如 犖犻狊犫犲狋 , 1966 )、浪 漫 主 义 (例 如
犕犲犪犱 , 1936 ; 犌狅狌犾犱狀犲狉 , 1973 )等智识传统与社会学和社会理论的内在
关联。如果说社会学和社会理论主要讨论的是现代性问题,其论域也
应同时包括卡林内斯库( 2002 )所谓的“两种现代性”, 24 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社会学和社会理论的“真正确立时期”,美学或文化现代性
的影响可能更为内在和深刻。或者说,早期的社会学和社会理论与贡
巴尼翁([ 2009 ] 2015 )所谓的“反现代的现代性”的基本观念更具亲和
性, 25 因为这些观念更能体现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内在精神状态。因此,
正如梅斯特洛维奇( 犕犲狊狋狉狅狑犻犮 , 1991 : 37 )指出的,人们一旦熟悉了这
(接上页)保守主义取向,或者用他的说法,体现为一种“社会学悖论”:“尽管社会学的目标、其
主要人物的政治与科学价值观属于现代主义的主流,但一般而言,它的实质概念及其隐含的
视角则使之更为接近哲学保守主义”( 犖犻狊犫犲狋 , 1966 : 17 )。蔡特林( 犣犲犻狋犾犻狀 ,[ 1968 ] 1987 )探讨
了从启蒙运动到曼海姆的社会学发展史;启蒙运动、大革命、反启蒙的浪漫主义—保守主义
等要素都在 讨 论 之 列。 但 他 的 意 识 形 态 化 和 简 单 化 的 特 征 很 明 显。 霍 索 恩 ( 犎犪狑狋犺狅狉狀 ,
[ 1976 ] 1987 )在 20 世纪 70 年代的一项研究则另辟蹊径:他认为社会理论家们的“意图”在于
回答“如何奠定伦理论证的基础问题”( 犎犪狑狋犺狅狉狀 , 1987 : 256 ),因此,社会理论“根本不是任
何有吸引力的、有重要意义的‘科学’,而是历史哲学”;不是科学意义上的“分析性方案”,而是
一种“伦理方案”( 狆 狉狅 犼 犲犮狋狅犳犲狋犺犻犮狊 )( 犎犪狑狋犺狅狉狀 , 1987 : 255 ; 264 )。在他看来,不论是启蒙思想
家们想要“在政治中奠定一种伦理学说的尝试”,还是 19 世纪的理论家们想要“在‘社会’中奠
定伦理学说的尝试”( 犎犪狑狋犺狅狉狀 , 1987 : 261 ),都以失败而告终。因此,这部论著与其说是“一
项社会理论史研究”(该书副标题),不如说是一部社会理论的“失败史”( 犎犪狑狋犺狅狉狀 , 1987 : 7 )
研究;或者说,是一部“社会理论的解构史”。到 20 世纪 80 年代,象塞德曼( 犛犲犻犱犿犪狀 , 1983犫 )
的社会理论史论著,较之以往的研究变得更加简明。无论是对历史脉络的概述,还是对主要
代表人物(往往集中于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等少数人)的思想分析,都变得越来越程式化并
因此丧失对社会学和社会理论的更为丰富和复杂的历史性理解。
24. 卡林内斯库( 2002 : 47犳犳 )将“现代性”区分为“作为西方文明史一个阶段的现代性”(或“资产
阶级的现代性”、“市侩现代性”)和“作为美学概念的现代性”(或“审美现代性”、“文化现代性”)。
25. 贡巴尼翁([ 2009 ] 2015 )对所谓的“反现代派”(主要限于法国思想传统)给予了综合性的
细致研究,并概括了“反现代派的现代性”的六大主题:反革命、反启蒙、悲观主义、原罪、崇高
和抨击,分别体现了其历史或政治、哲学、伦理或存在、宗教或神学、美学以及腔调或风格诸维
度或“修辞格式”(贡巴尼翁,[ 2009 ] 2015 : 15犳犳 )。
· 1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