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1 - 《社会》2015年第4期
P. 191
社会· 2015 · 4
阶段,“千人计划”学者建立了许多国外学术圈的联系。
回国前,“千人计划”学者往往会在国外进行工作,进一步融入国外
学术圈。类聚效应表明,同质性高的个体之间更容易互相接触,进而建
,
立联系( 犛犮犺犲犾犾犻狀 犵1971 ; 犓狅狊狊犻狀犲狋狊犪狀犱 犠犪狋狋狊 , 2009 )。在这段时间,因
为学术地位的提升,“千人计划”学者能够获得更多的位置资源,建立更
多和更深的学术联系。同时,“千人计划”学者依然在文化和种族上与
国外学术圈存在一定的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在国内学术圈反而是一种
同质性。另外,因为其本科教育一般是在国内进行的,他们往往与国内
学界,尤其是母校有一定的联系(孙晓娥、边燕杰, 2011 ),因此,他们也
会存在一些国内学术圈的联系。
2. 归国后社会资本的建立
“千人计划”学者归国的部分原因在于类聚效应。他们回国往往是
因为其华裔身份,归国原因主要有:对于祖国在文化上的亲近性、国力
的强大、科研环境的好转,及其报国之心(孙晓娥、边燕杰, 2011 )。归国
后,因为在文化和校友身份上的同质性,他们很容易与国内学术圈建立
更加广泛和深厚的联系。并且,其学术带头人的身份会对他们的学生、
同事、同行产生一定的影响,即同群效应。在这一阶段,“千人计划”学
者往往作为国内机构的负责人或代表参与跨国学术活动,因为学术上
的同质性,也能建立一些新的国外学术联系。
与归国前相比,“千人计划”学者已经具备一定的学术知名度,国内
不断增长的科研需求和中国传统的尊师重道传统使他们具有相对于国
外的更高的学术和社会地位。这种地位会吸引更多的学者与“千人计
划”学者建立联系。同时,国家在资金、人才和科研环境上给予“千人计
划”学者大力支持。通过这些支持,他们能更好地积累学术社会资本。
因此,有以下假设:
假设 1 :“千人计划”学者回国后积累的学术社会资本要高于回国
前积累的社会资本。
3. 社会资本的转移:“三元闭包”机制
国内外学界通过“千人计划”学者的桥接作用而联系在一起。这种
间接联系最终通过“三元闭包”( 狋狉犻犪犱犻犮犮犾狅狊狌狉犲 )机制而变为直接联系。
“ 三元 闭 包”又 可 称 为 传 递 性 ( 狋狉犪狀狊犻狋犻狏犻狋 狔 ),如 果 自 方 ( 犲 犵 狅 )与 对 方
( 犪犾狋犲狉狊 )皆 存 在 强 联 系,则 很 有 可 能 在 双 方 之 间 也 建 立 强 联 系
· 1 8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