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7 - 《社会》2015年第4期
P. 187

社会· 2015 · 4


       二、理论回顾

       (一)“人才循环理论”
       “人才循环理论”关注发展中国家将人才送至发达国家培养后再吸
   引其 回 国 的 过 程 (孙 晓 娥、边 燕 杰, 2011 )。 归 国 者 ( 犇犻犪狊 狆 狅狉犪狊 或
   犚犲狋狌狉狀犲犲狊 )是指在较发达国家接受教育或有过工作经验,然后回到较
   不发达的母国的人( 犛犪狓犲狀犻犪狀 , 2002 , 2005 ),或者指在两国之间来回奔
   波的群体(董洁林, 2013 ),也即所谓的“海归”。两国的经济水平和技术
   水平的差异使归国者经常起到“桥”的作用( 犔犲狏犻狀犪狀犱犅犪狉狀犪狉犱 , 2013 )。
       对归国者的研究一般聚焦于两类群体:企业家与学术人才。现有
   对学术型归国者( 狊犮犻犲狀狋犻犳犻犮犱犻犪狊 狆 狅狉犪狊 )的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点:第一,
   高端智力人才回国的动因,即他们为何回国。有研究表明,中国文化中
   的家乡情结起着重要作用( 犛犻狀狀 , 1997 ),回国往往是国内强弱关系的共
   同作用(孙晓娥、边燕杰, 2011 )。第二,对“引智计划”的评价,如“引智
   计划”中存在学科、地域偏向等问题(陆道坤等, 2010 );或从政策产出的
   角度分析“千人计划”带来的环境、文化等效应(杨河清、陈怡安, 2013 )。
   第三,高端归国人才的作用,即他们回国带来了什么。现有研究多关注
   归国者带来的智力资本,聚焦于归国者造成的知识溢出或引发的知识
   流动( 犜犲 犼 犪犱犪 , 犲狋犪犾. , 2013 )。因为交易成本低和信息数字化,海外工程
   师能够更快和更灵活地向母国转移技术性和制度性的知识( 犛犪狓犲狀犻犪狀 ,
   2005 )。除此之外,“引智计划”也希望归国者能够通过教学、科研等方
   面的交流培养一批优秀的本土科研人才,这就涉及归国者如何跨国转
   移其拥有的社会资本的问题。
       现有的研究多是基于访谈、二手资料等定性论述,少见对“引智计
   划”的定量分析。
       (二)社会资本理论
       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国家如果想要提高科学技术能力,一方面应
   加大本国的基础研究投入,另一方面需要与全球学术界建立联系,后者
   能为国内学术界提供接触世界级专家和最新研究趋势的入口( 犆犪狊狊犻 ,
   犲狋犪犾. , 2012 ;董洁林, 2013 )。本文引入社会资本的理论视角,讨论归
   国者是如何建立这种连接的。
       社会 资 本 的 概 念 有 许 多 不 同 的 定 义 ( 犆狅犾犲犿犪狀 , 1988 ; 犘狅狉狋犲狊 ,

    · 1 8 0 ·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