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9 - 《社会》2015年第4期
P. 189

社会· 2015 · 4

       对个人合作网络的研究关注网络结构如何影响个体知识创造( 犛狅狊犪 ,
   2011 )。个人合作网络可以定义为中心学者与直接合作者所组成的网络,
   其结构影响知识和信息的流动( 犈狊犾犪犿犻 , 犲狋犪犾. , 2013 )。结构既反映学者对
   差异化 知 识 的 需 求,也 反 映 其 对 冗 余 性 知 识 的 排 斥 ( 犆犪狀狀犲犾犾犪犪狀犱
   犕犮犉犪犱 狔 犲狀 , 2013 )。个人网络的拓扑结构受两方面的影响:第一,与合作者
   的联系强度,可以用数量乘以被引数度量;第二,合作者彼此间的联系情
   况,可以用聚集系数度量( 犆犪狀狀犲犾犾犪犪狀犱犕犮犉犪犱 狔 犲狀 , 2013 )。
       合著网络为论文作者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包含合作者的智力资本、
   信息资本和实体资源(程莉等, 2014 )。因此,我们可以使用个人的合作
   者网络代表归国者建立和使用的学术社会资本。

       三、模型

       (一)学术社会资本转移过程:从“桥”到“非桥”
       本研究聚焦于“千人计划”学者所嵌入的两个网络:国外学术圈和
   国内学术圈。对于“千人计划”学者来说,二重学术圈的嵌入造成其身
   份的双重性。他们的一个身份是在国外学术圈已经有一定地位的学
   者,另一身份则是国内课题组或实验室的负责人。他们在两个圈子之
   间起着“桥”的作用。我们定义一个行动者在网络中为“桥”,是指去掉
   该个体,网络就会变为两个以上的联通分量( 犮狅犿 狆 狅狀犲狀狋狊 )。
       这里的联通分量是指两个不同的学术圈子。“桥”的关键作用在于
   带来了非冗余信息。因此,处于“桥”位置的“千人计划”学者实际上拥
   有“结构洞”性质的社会资本( 犅狌狉狋 , 2004 )。一方面,“千人计划”学者带
   来的显性和隐性知识会通过教学、指导等方式在国内学术圈传播;另一
   方面,通过归国者的桥接作用,国内学者能够更频繁地接触到国外学术
   圈,进而加入国际性的学术协会,两个圈子得以成为一个更大的学术共
   同体( 犃犾犙犪犺犲狉犻 , 犲狋犪犾. , 2013 ),此 时,“千 人计 划”学者 会失去 “桥”或
   “结构洞”的位置。因此,社会转移的过程是千人逐渐失去结构性社会
   资本的过程。下一节将对这一过程进行论述,并提出研究假设。
       (二)学术社会资本转移模型:同群效应、类聚效应与“三元
            闭包”原理
      本文是基于同群效应( 犲犲狉犻狀 犵犲犳犳犲犮狋狊 )和类聚效应( 狊狅狉狋犻狀 犵            )的共
                           狆
   同作用来解释“千人计划”学者的跨国学术社会资本转移机制。同群效

    · 1 8 2 ·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