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2 - 《社会》2015年第4期
P. 132
“燕京学派”的知识社会学思想及其应用
种知识与知识人之间的选择性亲和,推动了社会演化。
对本文而言,最有价值的无疑是他为整体地理解中国指出了一个
新的研究方向:宗教和礼教的对话。这种知识的双重结构很可能是导
致这个文明一直保持其充分开放度的重要原因。
四、李安宅的知识社会学:知识与政教关系
如果说费孝通是站在礼教的一方来看宗教与礼教的对话关系,那
么李安宅则相反,他是站在宗教的一方,更确切说是站在藏传佛教文化
的角度,来看汉藏比较。
李安宅因其后来的研究领域及其成果而被定义为“藏学家”,在燕
京学派诸人中似乎走出了最特殊的一条路,实际上他的研究仍是燕京
学派知识社会学经验研究中的一脉,只不过,其知识社会学最后发展的
方向是最反对知识的社会决定论的,这比费孝通晚年的努力有过之而
无不及;但是和费孝通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坚持主智主义的知识社会
学,排斥类似巫术、咒语、迷幻仪式等认识成分。他对知识的界定是非
常严格的具有形而上学含义的理性产品。
李安宅的知识社会学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1 )知识分子的灵性
与知识的关系及其传承,这是沿着韦伯的思路对藏传佛教的论述展开
的; 10 ( 2 )知识作为一套符号体系来塑造秩序,这来自美国文化人类学
的表现理论。
第( 1 )部分的内容在《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一书中有较为集中
的讨论。该书名为宗教史,实为知识史研究;前三编叙述了藏传佛教发
展的过程,第四编是格鲁派重要寺院拉卜楞寺的民族志。
在前三编中,李安宅指出,藏传佛教从早期阶段发展到格鲁派为主
导的当前状态,是一个戒律趋向严格、修持方法不断强调理性的过程。
以朗达玛灭佛运 动 为 界,之 前 的藏传 佛教 属于 早期翻 译(术称“前 弘
期”),也 叫 宁 玛 巴;之 后 翻 译 输 入 的 佛 教 属 于 后 期 翻 译 (术 称 “后 弘
期”),后来演变成萨迦巴、噶举巴和格鲁巴。宁玛巴被认为是未改革的
10. 最近已有学者梳理了李安宅的研究与韦伯思想之间的继承关系,指出李安宅从僧团戒
律、知识来源、知识体系的构成三个方面来讨论藏传佛教知识史的变化,而这三个方面均是韦
伯在对印度宗教和佛教研究中奠定的;这实际上指出了李安宅的知识社会学思想中有一个源
头乃是韦伯(张亚辉, 2013 )。这种见解对本文启发甚大。
· 1 2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