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0 - 《社会》2015年第3期
P. 90
记忆中的伤痛:阶级建构逻辑下的集体认同与抗战叙事
( 犮狅狀狊 狆 犻犮狌狅狌狊 )敌人和“真正的”( 狋狉狌犲 )敌人;第二是象征意义的模糊化
( 狊 狔 犿犫狅犾犻犮犪犿犫犻 犵 狌犻狋 狔 ),具 体 体 现 为 把 表 面 敌 人 进 行 “纯 洁 化 ”
( 狊犪犮狉犲犱犻狕犪狋犻狅狀 )的过程;第三是对抗日战争过于浪漫的理想化描述。这
些特征不仅证实当时公共领域中缺乏对于抗战创伤的表述,而且清楚
阐释了在社会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阶级创伤是通过何种具体机制霸
道地笼罩( 狅狏犲狉狊犺犪犱狅狑 )、过滤( 犳犻犾狋犲狉 )并收编( 狊狌犫狊狌犿犲 )了有关抗战的
文化建构与叙事。
七、符号等级化:表面敌人区别于真正的敌人
抗战叙事被处于中心地位的阶级斗争创伤“同化”( 犮狅犾狅狀犻狕犲犱 )的方
式之一就是日本侵略军作为“表面敌人”在战争中扮演的角色被淡化,
他们的存在往往仅限于模糊的舞台背景,而以国民党为典型代表的阶
级敌人作为“真正的敌人”则被暴露和重现在光芒四射的中心舞台上。
实际上,日本兵很少被单独描述为罪人,他们的出现总是伴随着对国民
党军队的妖魔化;与之形成对比,国民党反动派不仅常常被单独突出为
主要施害者,而且对这个符号进行的文化编码也通常更具诋毁性。
这类语义等级化的例子在抗战叙事中数不胜数。以小学语文课文
《平型关大捷》为例,课文描述前线战场八路军战士和日本军队之间一
场激烈的直接交锋。在这篇课文中,“表面”敌人日本军队直到课文最
后几段才开始出场,而他们的厄运也来得格外迅速,如课文中所描述,
“ 公路上,山坡边,到处都是敌人的尸体…… 战争胜利地结束了,而胜
利是属于我们的”。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整篇课文足有 4 / 5 的部分专门
对国民党军队进行细节描写,作者笔下的国民党军队,这些人民“真正
的”敌人一提到日本人就吓得屁滚尿流,他们贪婪成性,肆无忌惮地抢
劫掠夺老百姓,使得人人共愤,被老百姓看作是“比土匪还凶的”,让“老
百姓提起他们[国民党军队]就恨得牙痒痒的”(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5 :
第三册: 7-13 )。
很明显,在这篇向孩子们讲述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军队与日本军
队之间最著名战役的文章中,“表面”敌人不仅不堪一击,其形象更是沦
为一个抽象而模糊的伤亡数字,其意义仅仅是充当这场战斗故事舞台
背景上一个必要而被动的摆设。课文作者在浓墨重彩地表现国民党军
队的无能、懦弱和邪恶之余,似乎完全没有兴趣再对日本军队进行具体
· 8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