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8 - 《社会》2015年第3期
P. 88

记忆中的伤痛:阶级建构逻辑下的集体认同与抗战叙事


   高”邪恶的地位已毋庸置疑,他们唯一合理的归宿就是被永远地斗争、
   谴责和消灭;二是描写无产阶级在过去创伤史中所遭受的各种苦难故
   事被广大公众不断以不同形式重访( 狉犲狏犻狊犻狋犲犱 )和再体验( 狉犲犾犻狏犲犱 )。正
   是这种不停“受创”的代入式体验,使得公众能够自觉自愿地认同无产
   阶级兄弟的受害者身份,积极地缔造阶级团结,从而为新的国家集体打
   下基础。
       那么,如此牢固建立起来的文化创伤与当时公共领域中对抗日战
   争的表述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在阶级创伤压倒一切的文化环境下,
   抗日战争是如何被叙述和记忆的呢?本文认为,阶级斗争的创伤直接
   影响到抗日战争集体创伤的“缺失”,这种影响通过某种“阻抑”过程而
   实施,其中包含文化和符号两个层面的机制。
       第一方面,如前所述,阶级创伤的建立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中国社
   会是如此之成功,覆盖范围如此之广,且进入程度如此之深,在一定程
   度 上 可 以 把 它 视 为 新 中 国 之 社 会 意 义 赖 以 围 绕 展 开 的 象 征 性 根 基
   ( 狊 狔 犿犫狅犾犻犮犪狀犮犺狅狉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其他的创伤主张能否出现在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主张与阶级创伤中心结构之间存在何种关系,
   因为其他创伤的建立在符号资源和媒体渠道等方面将不可避免地与这
   个中心结构形成竞争。那些在象征意义上与阶级创伤不一致的主张将
   缺 乏 表 达 的 符 号 空 间,而 有 关 叙 事 也 将 被 后 者 完 全 塑 造 并 同 化
   ( 犮狅犾狅狀犻狕犲犱 )。抗战创伤的主张就属于这一类,它在受害者与施害者这
   一中心二元结构以及苦难的性质两方面与阶级创伤均存在差异,甚至
   互为冲突。
       另一方面,由于阶级创伤的内在逻辑决定世界必须按照超越人种、
   民族和国界的阶级身份横向界限来组织,抗日战争中的施害者和受害
   者均无法被认定为“具有合法性的”集体或类别,因为这两组人群按照
   阶级逻辑来讲都不够纯粹,都是介于“神圣”与“邪恶”之间的不易划分
   而又危险的“混合体”( 犺 狔 犫狉犻犱 )。作为潜在施害者的日本士兵当中有大
   量贫穷的无产阶级弟兄,不便将他们一律视为邪恶的施害者;而作为潜
   在受害者的中国民众当中不幸也包括为数众多的剥削阶级成员,不能
   把他们一律视为神圣的受害者。换言之,由于抗日战争的根本冲突是
   以民族差别的纵向界限来定义的,与阶级创伤的内在逻辑背道而驰,因
   此产生难以解决的符号问题。阶级冲突的压倒性优势决定了抗战苦难

                                                           · 8 1 ·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