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4 - 《社会》2015年第3期
P. 84
记忆中的伤痛:阶级建构逻辑下的集体认同与抗战叙事
份服务的悲壮的创伤戏剧。在这个建构过程中,有两大基石不可或缺。
其一是要展现人民遭受苦难的范围之广和程度之深。 60 年代“四
史”或家谱故事及回忆录的大规模和高姿态的出版成功实现了这个目
的。 9 所有的家谱故事均采用同样的故事框架和叙事发展,主人公几乎
涵盖了从事各种行业的所有无产阶级劳动人民。在“四史”出版物的序
言、结语和编者按里,每一位编者都不忘把焦点集中在如何建构无产阶
级作为阶级整体所遭受的痛苦和磨难的普遍性上。他们一方面会强调
“阶级仇恨是诉不完的”(新华日报社, 1965犪 : 40 ),以此表明这些系列丛
书出版的目的,另一方面又因为选录的作品仅能代表全体典型案例中
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而向读者致以歉意。实际上,这些文章中最常用
的一个成语就是“罄竹难书”,用以描写剥削阶级的罪大恶极。对旧社
会贫苦老百姓的悲惨遭遇给予如此压倒性的宣传,不仅放大了个人的
不幸遭遇,增强了施害者罪孽的恶劣程度,而且把创伤从个人记忆的隐
秘空间提升到公共领域,于是,工农群众个人遭受的痛苦与不幸也就被升华
成为整个集体的苦难。
其二是要加重所有符号代码所承载的象征性重量,深化读者的情
感投入。浏览一下 1960 年到 1965 年之间“四史”资料的标题,满眼都
是触目惊心的呈现暴力和血腥场面的语言。《红色家谱》这套系列丛书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这套丛书中,回忆录的标题和小标题都顺应
了当时的总体趋势,其遣词造句勾勒出恐怖的视觉图像,以提高人民的
警觉性和情感投入。譬如,其中一篇回忆录的题目是《怒涛洗净渔家
仇》,其第一部分的小标题是“长江水,是血泪水!”另一篇文章的一个小
标题是“帝国主义的屠宰场”,还有一篇文章采用的一个小标题是“解放
前一滴牛奶一滴血”。 10 “仇”、“恨”、“血”、“泪”、“杀”这些字眼的普遍
使用警示读者他们将要读到的故事不是一般的罪过或普通的压迫,而
是人类流血牺牲的弥天大罪和人间惨案。
正如这些标题所示,所有“四史”故事的目的都是要揭露“血海深
9. 关于“四史”出版物的数量似乎没有官方统计数据,据一篇有关当代中国口述史发展过程
的文章指出,“四史”的资料收集是毛主席号召的全国“四史运动”的一部分,因而“收集了大量
人民经历的资料”(宋学勤, 2006 : 5 )。在某种程度上,“四史”成为 20 世纪 60 年代《全国总书
目》的一个细目单列,这个事实本身就证明了该系列出版物的重大意义和出版规模。
10. 这三篇故事分别参见:新华日报社, 1964 : 27 ;新华日报社, 1965犫 : 21 、 35 。
· 7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