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0 - 《社会》2015年第3期
P. 80
记忆中的伤痛:阶级建构逻辑下的集体认同与抗战叙事
一篇开幕词 4 中就新中国的起源与国家未来的命运起草了一个权威性
的叙事。这个建国叙述是一个为新中国的象征性诞生赋予了千禧救赎
的上扬叙事( 犪狊犮犲狀犱犻狀 犵狀犪狉狉犪狋犻狏犲 ),它明确指出,新生的含义就是对中
国过去走过的严重错误道路进行根本性的拨乱反正。在这篇讲话中,
毛泽东有力地论述了中华民族如何历经长时间“不屈不挠的斗争”才摆
脱了一个多世纪“被人侮辱”的命运而得以解放(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
语文编辑室, 1960 :第五册: 1-4 )。毛泽东庄严宣布中国人民必须推翻
敌人,“或者是被这些敌人所屠杀和压迫,二者必居其一,其他的道路是
没有的”。就这样,新中国的诞生被进一步解读为一场关乎中国人民生
死存亡的战役。换言之,建立一个新中国是中华民族从悲惨命运中得
以解救的最后机会。
这篇讲话所述的“诞生创伤”( 犫犻狉狋犺狋狉犪狌犿犪 )的基本元素,即以实现
超验的飞跃而脱离污浊的“旧”世界为前提的圣洁的“新”世界的积极创
建,在 1949 年之后全国各地的话语场产生强烈反响。“旧”和“新”两者
对塑造新生的集体身份均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罪恶的“旧”社会最终
取得更加重大的象征意义,明确成为一个具有万能“污染”能力的符号,
决绝地指向着 1949 年之前一切可能出现过的苦难与错误。 5
只需快速翻阅这个时期学校教科书的内容,就会发现对“旧社会”
一连串无穷尽的批判,用词激烈并带有强烈的批判和谴责口吻。事实
上,“旧社会”很少单独作为一个词组出现,它的前面往往是一系列相当
强烈的贬义形容词,如“万恶”或“黑暗”。旧社会被长期描绘成地狱般
的丛林,而生活在旧社会的人们,正如其中一篇课文的作者所指出的,
只有一种选择,那便是相互压迫、相互剥削(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
编辑室, 1960 :第五册: 9 )。普罗大众在旧社会令人窒息的压迫下所遭
受的痛苦被用“水深火热”这类能勾起有关疼痛想象的词语清晰地呈现
4. 这是毛泽东在 1949 年 9 月 21 日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
5. 本文主要采取文本分析方法,所采集的文本数据广泛取自 1949 年之后出版的中小学语
文、历史教科书,在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上刊登的纪念性文章和新闻报道,博物馆
等纪念场所,以及以电影、小说、样板戏、大型文艺演出等为代表的文艺作品。其中,在学校教
科书部分,笔者阅读、梳理和分析了 1949 年到 2002 年期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几乎全
部版本的中小学历史教科书、初级中学及小学五六年级语文教科书、教师参考用书及部分其
他科目教科书。文末仅列举了本文参考文献中的一部分。本文所选用的很多文学作品的例
子和例证大多取自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版的高级小学和初级中学语文、历史课本。
· 7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