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2 - 《社会》2015年第3期
P. 62
重塑社会学的想象力
像学 抑 制 了 图 像 的 话,那 么 后 现 代 符 像 学 则 抑 制 了 语 言”( 犕犻狋犮犺犲犾犾 ,
1995 : 28 )。这与他所推动的更广泛的后现代主义运动相一致。后现代
主义运动坚持认为,我们称之为后现代的那些“分离的和碎片化的文化
最易以视觉的方式来想象和理解,正如十九世纪主要是由报纸和小说呈
现的一样”(参见 犌犻犲狉狊狋犫犲狉 犵 犪狀犱犗狅狊狋犲狉犫犪犪狀 , 2002 : 13 )。
后现代社会学家在这一方面发起了很多争论。首先,我断定图画
的( 犻犮狋狅狉犻犪犾 )社会系统与叙事毫无关系( 犛犿犻狋犺犪狀犱犑犲狀犽狊 , 2000 : 23 )。
狆
第二,一 个 主 张 被 得 以 衍 伸 为 “社 会 变 迁 被 替 换 为 诸 图 像 中 的 变 迁
( 犮犺犪狀 犵 犲犻狀犻犿犪 犵 犲狊 )”( 犌犻犲狉狊狋犫犲狉 犵 犪狀犱犗狅狊狋犲狉犫犪犪狀 , 2002 : 48 )。第三,那
似乎是纯 粹 的 操 纵 性 的 观 察 改 变 了 关 于 自 我 和 社 会 的 观 念 ( 犔狌狉 狔 ,
1998 )。第四,我们正在见证着视角( 犲狉狊 狆 犲犮狋犻狏犲 )和全景空间( 犪狀狅 狆 狋犻犮
狆
狆
狊 狆 犪犮犲 )的 终 结,因 此 也 就 是 景 象 ( 狊 狆 犲犮狋犪犮狌犾犪狉 )的 终 结 ( 犅犪狌犱狉犻犾犾犪狉犱 ,
1983 : 54 )。最后,视觉转向( 狏犻狊狌犪犾狋狌狉狀 )近期被宣称为意味着分析框
,
架从“意义”到“在场”的转变( 犕狅狓犲 狔 2008 : 132 )。这一后现代转向看
似既具有充分的基础又有开创性。它由于提供给人们期待已久且包装
精美的批判旧的僵化的认识论框架的理论而受到人们的欢迎。同样地
它也引起了重要的论战( 犕犻狉狕狅犲犳犳 , 2009 : 5 )以及一定程度的混乱。图
画真的是非叙事性的实体( 犲狀狋犻狋犻犲狊 )吗?景象( 狊 狆 犲犮狋犪犮犾犲 )真的终结了
吗?“在场”能够被视为“意义”的对立面吗,或者说是一种缺乏意义的
东西?这些问题一旦被提出,很容易就得到否定的答案。比如就基思
·莫克西( 犓犲犻狋犺犕狅狓犲 狔 )的观点来说,新的论点不过是以一种新的扭曲
的方式重现了旧的二元关系,而不是对旧的二元关系的超越。尽管“晚
期现代”时期的各工程都显得走得不够远,但各种后现代的方法,看起
来已经在科学上做好了接受至少在某些方面走得更远所带来的风险的
准备,并为此而在规范上跃跃欲试。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后现代理论都
不断地将视觉问题推向极端。例如,西莉亚·卢瑞就建议说,我们并不
是要完全替换掉叙事的综合文化,而是要研究其与视觉的修补性的文
化( 狉狅狊狋犺犲狋犻犮犮狌犾狋狌狉犲狅犳狋犺犲狏犻狊狌犪犾 )的共存关系( 犔狌狉 狔1998 : 223 )。然
,
狆
而,“共存”对于记述两者之间复杂的反馈而言是一个过于被动的范畴。
在米 歇 尔 的 例 子 中,潜 在 的、附 带 的 危 险 是 视 觉 性 的 窄 化
( 狀犪狉狉狅狑犻狀 犵 )甚至异化( 狉犲犻犳犻犮犪狋犻狅狀 )。特别是在“图画性”( 犻犮狋狅狉犻犪犾犻狋 狔 )
狆
的术语中重构视觉性导致了这一危险。米歇尔自己最近也强调了这一
· 5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