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7 - 《社会》2015年第3期
P. 67
社会· 2015 · 3
的专门研究。首先,“相互依赖”而不是相对自主性( 犓狌狉犪狊犪狑犪 , 2004 ),
以及物质性和表征模式( 犿狅犱犲狊狅犳狉犲 狆 狉犲狊犲狀狋犪狋犻狅狀 )之间的相互反馈机
制( 犕犻犾犾犲狉 , 2005 )被视为纠正这一问题的主要工具,也就是说,要具体
论述在不同情况下不同方面的自主性是如何相关的( 犗犾犻犮犽 , 2010 )。第
二,基于各种表象的不同对象和类型( 犓犲犪狀犲 , 2005 ),以及它们的空间
定位( 犕犮犇狅狀狀犲犾犾 , 2010 ; 犔狑 , 2008 ),为其社会表象和效能提供框架的
各种符号学观念的角色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在所有文化分析中无条
件地扩展索绪尔的结构主义原则可能是错误的( 犓狌狉犪狊犪狑犪 , 2004 : 56 ;
犓犲犪狀犲 , 2005 )。有证据表明,存在着不同的时间背景( 犛狑犻犱犾犲狉 , 1986 )、
,
不同的内化模式( 犞犪犻狊犲 狔2010 )、各种姿态和物体的物理性质( 犆狅狉犫犲犻犾 ,
2004 ; 犎狅犱犱犲狉 , 2012 )以及对象和空间物质的特定的外部型构。它们促
成了我们可以评估的实践( 犲狏犪犾狌犪狋犻狏犲狆 狉犪犮狋犻犮犲狊 ),它们还具有气氛和情
绪形成的自身逻辑,这个逻辑会对在既定语境中可能传递本真性表演
或重要结果的因素产生影响( 犔狑 , 2008 ; 犛犻犾狏犲狉 , 2011 )。
换言之,那些作者的意思不仅是说文化自主性是相对的,也是要说
明即便是那些看似绝对的任意性也是相对的,相对性是由表演因素、邻
近的物质情境、独立于行动者意愿的时空因素构成的。那些看似是惯常
的原因往往都是经过一个过程,即复杂的物质媒介和相关的意义的非语
言渠道,因此都是具有情境限制和生理学上的边界的。也就是说,我才
刚刚开始在这样一个扩张的文化分析中来理解物质性的角色,因为长期
以来相比于对 文 化 的 物 质 形式 的言论,我 们更 多地关 注 了 符 号 内 容
( 犕犮犇狅狀狀犲犾犾 , 2010 : 1803 )。首先应该在文化社会学中系统地将这两个领
域及符像转向联系起来,因为文化社会学就是为这一目的而建立的。正
如叙事的形式构成了其部分内容一样( 犠犺犻狋犲 , 1987 ),物质表面或者社会
符号的情感形式同样参与了构成非物质深度的特质和社会功效( 狊狅犮犻犪犾
犲犳犳犻犮犪犮 狔 )。在我 自 己 的 著 作 中 (例 如, 犅犪狉狋犿犪狀狊犽犻2012 ; 犅犪狉狋犿犪狀狊犽犻犪狀犱
犠狅狅犱狑犪狉犱 , 2013 ),我以民族志研究为基础,举例说明了特定的表面特征
“束”( 犫狌狀犱犾犲狊 )( 犓犲犪狀犲 , 2005 )和给定时空中的叙事类型如何使特定的表
象形式 更 具 说 服 力,并 因 此 而 比 其 他 形 式 更 具 社 会 合 理 性 ( 狊狅犮犻犪犾犾 狔
犮狅狀狊犲 狇 狌犲狀狋犻犪犾 )或表演的本真性。尽管如此,仍需更多的研究来最终解决
上述问题。由于在一般的分析意义上区分了物质表层和话语深度,符像
转向开启了能够进行相关研究的稳定的社会学语境。
· 6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