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6 - 《社会》2015年第2期
P. 56

中国近代“社会”观念的生成


   因为需要群道,所以必须提倡人心善相感以治私,而非人天性就善相
   感。他说:“赫胥黎保群之论,可谓辨矣。然其谓群道由人心善相感而
   立,则有倒果为因之病,又不可不知也。盖人之由散入群,原为安利,其
   始正与禽兽下生等耳,初非由感通而立也。夫既以群为安利,则天演之
   事,将使能群者存,不群者灭;善群者存,不善群者灭。善群者何?善相
   感通者是。”又讲:“班孟坚曰:不能爱则不能群,不能群则不胜物,不胜
   物则养不足。群而不足,争心将作。”(严复, 1986 : 1347 )他认为群道是
   良心、善和让。在《天演论·导言十五·最旨》中,他介绍第十三篇时
   说:“论群之吉德,感通为始,天良为终,人有天良,群道乃固。”(王縂,
   1986 : 1349 )实际上,群道在此体现为善、慈、礼、让、爱,既是人与人的关
   系,也体现为个人与群体不一致时的妥协与退让。
       康有为也强调要爱人、兼爱、仁和义。早在 1886 年的《康子内外
   篇》中,他就在“人我篇”中明确写道:“兼爱无弊,既爱我又爱人。”(康有为,
   2007犲 : 107 )当然,此时这一倡导还不是在谈如何成群的问题。康有为
   ( 2007犫 : 383 、 390 )在 1893-1897 年完成的《春秋董氏学》则明确表达了
   如何通过“仁爱”和“义”达成群的善行,他把“人类”解释为“故仁者,所
   以爱人类也”。在对“仁爱”的阐述中又用《易》来阐发:“然则天下何者
   为大仁?何者为小仁?鸟兽昆虫无不爱,上上也;凡吾同类,大小远近
   若一,上中也;爱及四夷,上下也。爱诸夏,中上也;爱其国,中中也;爱
   其乡,中下也。爱旁侧,下上也;爱独身,下中也;爱身之一体,下下也。”
   他说的爱,是连着天地万物一起爱的大爱,认为通过“爱”和“义”,可以
   达成个人和群体的和谐共生。而谭嗣同“仁”的精神也是爱他人,只有
   破除一切“名”和“对待”,仁就可以达到。“仁一而已;凡对待之词,皆当
   破之:‘破对待,当参伍错综其对待。……参悟错综其对待,故迷而不知
   平等。……参伍错综对待,然后平等。无对待、然后平等。……无无,
   然后平 等’”(谭 嗣 同, 1998犫 : 74 )。 如 何 能 做 到 “破 对 待”? 谭 嗣 同
   ( 1998犫 : 460 )认为,需要“心力”来解决,心力具有无穷的力量,必须改造
   心力,使人心变善才行:“心之力量,虽天地不能比拟,虽天地之大,可以
   由心成之、毁之、改造之,无不如意,即如射不能入石,此一定之理,理者
   何?即天也。……欲以心度一切苦恼众生。”心力高于一切,可以“以心
   挽动”。人心可以转化成“道心”,人的心灵境界可以提升,于是,宇宙即
   变成万物一体的浑然之全。个人的生命融化在整个宇宙中,最终化解

                                                           · 4 9 ·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