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3 - 《社会》2015年第2期
P. 43
社会· 2015 · 2
所以欲知国民作事之所以然,须知民众一一之心思举动。
在 1894 年以 前,西 方 入 华 人 士 在 编 辑 语 汇 或 翻 译 时 都 直 接 将
“ 狊狅犮犻犲狋 狔 ”翻译成“会”,而从其基本含义看,多数情况取“会”的中国古典
意,即主要指各种组织团体,强调其结社的意义,重视的是社会的组织
团体的内涵。而以颜永京为代表的中国人在翻译时则活泼很多,既有
“国中之民”、“国人”,也有“众人”、“风俗”、“交际”等翻译,特别是他将
“ 狊狅犮犻狅犾狅 犵狔 ”翻译为“民景学”或“为民学”,这一独特翻译强调民的视角
和民的权利。结合其“风俗”和“国中之民”的翻译,可以看到颜永京等
对传统意义上的百姓或民风习俗的强调,与中国古意中的“社” 3 倒是
不谋而合了。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中文对译“ 狊狅犮犻犲狋 狔 ”基本在中国古典的“会”和
“社”间游走,从现有资料看,似乎来华的外国人更重视其集会、汇集的
组织活动、组织形态的特征,而国人则更看重其与民相关的习俗、交往,
或说民之权和民之主体———当然,这还是在古典意义上叙述,而不像后
来从西方学说借来的民权思想。
三、“群”的使用
用“群” 4 对译“ 狊狅犮犻犲狋 狔 ”早在 1865 年就已经出现。在京师同文馆丁
韪良翻译的《万国公法》的第二章《论邦国自治自主之权》中,界定国际
公法的研究范围时说:“人成群立国,而邦国交际有事,此公法之所论
也”(惠顿, 2003 : 25 )。此话在惠顿的原书中的表达是:“ 犜犺犲狊狌犫 犼 犲犮狋狊狅犳
犻狀狋犲狉狀犪狋犻狅狀犪犾犾犪狑犪狉犲狊犲 狆 犪狉犪狋犲 狆 狅犾犻狋犻犮犪犾狊狅犮犻犲狋犻犲狊狅犳犿犲狀犾犻狏犻狀 犵 犻狀犱犲 狆 犲狀犱犲狀狋犾 狔
狅犳犲犪犮犺狅狋犺犲狉 , 犪狀犱犲狊 狆 犲犮犻犪犾犾 狔 狋犺狅狊犲犮犪犾犾犲犱狊狅狏犲狉犲犻 犵 狀狊狋犪狋犲狊. ”( 犠犺犲犪狋狅狀 ,
1836 : 62 ,转引自王宪明, 2009 )此处的“群”与“ 狅犾犻狋犻犮犪犾狊狅犮犻犲狋犻犲狊 ”直接
狆
对应。可见,早在严复用“群”对译“ 狊狅犮犻犲狋 狔 ”以前,“会”与“群”就已经是
西语“ 狊狅犮犻犲狋 狔 ”的中文对应词汇了(王宪明, 2009 ),只是严复的“群”论将
它的影响力扩大而已。
1895 年,严复在《直报》上发表的文章已经开始用“群”翻译西语的
3. 古典中文的“社”最初是与土地神及其相关祭祀活动相关,也指古代与居住有关的组织单
位或乡村基层地理单位,后来引申为兴趣相投或信仰一致的人结合起来的群体组织。
4. “群”在中国古语中泛指多数、众多、众人,或者聚集的团体,多指集体。
· 3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