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6 - 《社会》2015年第2期
P. 236
“混合地权”的制度分析及其实践逻辑
2. “由外到内”:小组内部的土地补偿费分配过程
在试图通过上访方式提高征地补偿款标准失败后,村民不得不回
到村集体内部,讨论土地补偿费的分配。在 2.1 万元/亩征地补偿款
中,青苗费 1000 元/亩,安置费 5000 元/亩,土地补偿费 15000 元/
亩。按照当地土地补偿费分配政策,青苗费和安置费直接打入村民的
账户,采取“压谁的苗,补谁的钱”,而土地补偿费则打到当地村委会的
账户,由村民自主协商补偿费的分配规则,规则经由大多数村民民主投
票决定通过,借据规则决定各家各户领取多少土地补偿费。 2009 年 12
月,由国土局干部 1 名、负责当地征地拆迁的干部 1 名、村委班子成员
3 人、 犣 村村民小组组长等 6 人组成的土地补偿费分配工作组,到 犣 村
村民小组召开群众大会,投票决定土地补偿费分配办法。
犣犔犌 是 犣 村村民小组组长, 70 岁,老共产党员。他说,其
实在工作组成立之前,已经多次召开过村民大会,但是一开会
群众就吵,一下子就炸开了锅,根本没有办法形成统一意见。
最后我想出一个办法,决定让每个“大家庭”出一个代表,由这
些代表在小范围内讨论决定分配方法。参加会议的大多数人
认为,按第一轮土地承包面积来分这个钱比较省事,各家各户
有多少地这个是很明确的。因此,最后确定了“征多少补多
少”的分配规则。
如前所述,在 犣 村村民小组,第一轮土地承包后,除个别村民小范
围地调地之外,村集体没有进行统一调地。第一轮土地承包 30 多年
来,由于大多数农民的家庭结构和成员人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
有些家庭“有人无地”,而 有 些 家 庭则“有地 无人”的情 况。 8 据笔者 统
计,“有人无地”的情况约有 75 户,“有地无人”的情况约有 45 户。当地
“有人无地”的情况较为普遍,这是由我国人多地少的现实国情决定的。
因此,当土地补偿费分配工作小组向村民宣布按“征谁补谁”的分配原
8.犣 村村民小组地处江汉平原,当地人地矛盾问题较为突出,“有地无人”和“有人无地”只是
一种相对比较。所谓“有地无人”,是指现有人口相对少于第一轮土地承包时的家庭人口;“有
人无地”是指现有家庭人口相对多于第一轮土地承包时的家庭人口。一般而言,第一轮土地
承包时,女孩较多的家庭容易出现“有地无人”的情况。“有人无地”、“有地无人”属于村民的
说法,在当地,大多数家庭的人数都超过了第一轮土地承包的人数,但笔者在文章中保留了这
一形象的说法。
· 2 2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