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 - 《社会》2015年第2期
P. 19
社会· 2015 · 2
的政治实践也贯彻着永嘉学所强调的士具任事之勇———一种不避难、
不居功的责任担当。 1875 年,孙氏在为新居所作的《邵屿寓庐跋》一文
中袒露了他复兴宗族和家学背后的心迹。
世衰俗薄,士大夫出而仕宦,辄不敢回乡里,且侨居数百
里外,其意不过坐拥厚赀,防人觊觎而已。岂知果能睦宗族,
恤邻里,何乡不可以居。若恃势强横,恣为刻薄,则高门鬼瞰,
虽公孙瓒蒸土为城,亦有鼓角地中之日,岂重门击柝,遂可以
自全哉!(孙延钊, 2003 : 129 )
在孙氏看来,太平天国之后造成的风俗浇薄,是士心与民心之间疏
离的反映,“士”以利为私,迁移城居,逃避教化责任只会加剧乡村社会
的涣散,从根本上制造治乱循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战乱后士人恢复
宗族建设是在乡治精神上重立政教秩序,以“齐家”视为王政之始。如
果说此时孙氏以“何乡不可以居”表现出来的是不避难,那么当因性情
刚正,坚持自己的政治判断,反对洋务运动的躁进之风而遭淮系要员沈
葆桢排挤,选择在江宁布政使的官位上退隐时,孙氏表现出来的则是不
恋栈、不居功。
窃谓人臣之义,不敢避难。本司一介寒士,渥受国恩,糜捐
不足言报。第念用人理财,关系至钜,苟才所弗任,即在壮盛之
年,亦当知难思退,岂宜以老病孱躯,尸居繁要之职。……若犹
瞻顾迟留,久妨贤路,则是志趣卑下,徒恋一官,并非真心为国,
朝廷安所取而用之。伏祈奏明开缺调理,……以馀年于乡党之
间,造就经制人才,亦足以报国恩于万一。(孙延钊, 2003 : 171 )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宗族和永嘉学统重建在孙衣言这里,不仅体现
为他作为传统文人在逆睹世变存亡后,通过向经世之义回归而寻找的内在
学问路径,同时也是他作为地方守土官员,本着对太平天国之后世风民隐
的审慎判断而形成的治理理念,但更为重要的是,这也是孙氏用“以学致
道”匡正为士本义,以锻造政治人格的方式承担济世之难的治世理想。
三、社会改造方案:宗法与学统
孙氏所制定的太平天国之后整体政治的出路体现在两个方面:第
一,从气本的角度出发,将“侠气”精神伦理中人心气禀中的自然之力安
顿到宗法秩序内,由此确立人格的历史秩序;第二,通过一整套艺文教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