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 - 《社会》2015年第2期
P. 15
社会· 2015 · 2
拯、龙启瑞,其意义不同寻常。这意味着他受桐城派正统影响甚深, 6
而其中的王拯更是将孙氏领上桐城文法研究的关键人物。 7
清代桐城派是通过对唐宋八家以及明代归有光等人上溯至古代雅
言的文论学派。其创始人方苞在司马迁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文学艺
术的内容(“义”)与形式(“法”)之间的一致性,同时提出了严整的修辞
方法便于为文者揣摩古义;此外,他对《周礼》真伪的质疑也一度影响了
晚清今文经学的发展,由此也不难想见为何江亭修禊中会聚拢一批今
文经学者(余英时, 2007 : 237 ;梁, 1940 )。从文宗上讲,桐城派极重视
春秋左史以及秦汉马班的文风研究,因为其中的论理散文是非常接近
于上古书经雅言的形式,此外唐宋八家,特别是韩愈、欧阳修扭转晋隋
之骈丽华藻,专向两汉和左史的回归,也成为清代桐城派文人描摹的
典范。
桐城古文讲求散文的“语言精纯”,所以“它能很好地作为一种表达
传统思想、感情以及事物的文体”,换言之,文人通过对文体的揣摩来体
会上古的道德精义,文学在桐城派这里“不只是一种载道的工具,就其
最高形式而言,它就是道”(余英时, 2007 : 237 )。但桐城派所理解的义
理其实与程朱理学一脉相承,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桐城派是以文体和
文法的研究向正统理学的回归———文风和语言要以严格的字词、声律
为法度,而语言背后的情感及其指称对象也被节制于传统道德体系内。
接下来我们还会详细阐释这一点,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以桐城派的
文论出发,对“史”的研究其实主要着眼于其中的制文之道,即史书中的
论理散文如何形成语言和义理之间的协调统一,简言之,这种研究是一
种基于道德美学意义上的志趣。
咸丰三年至九年( 1853-1859 年),孙衣言两次研读姚鼐《惜抱轩
集》并点校《归震川集》( 1853 、 1856 年),两治归、方评点本《史记》( 1856
-1857 年),且于简放途中校对《五代欧史》( 1859 年)。这些典籍基本
6. 梁( 1940 : 3-4 )曾对桐城派的师承体系有过清晰的阐释。大体说来,清代桐城派之开山为
方苞,次传桐城刘大鏪,至姚鼐学方、刘最为正宗,桐城派于是始大。姚氏下传梅曾亮、管同、方
东树、姚莹、陈用光等,而又以梅氏一支徒众甚多,江西如马平王拯、临桂朱琦、龙启瑞等。
7. 据近人刘声木( 1989 : 244 )考:“王拯,原名锡振,字定甫,号少鹤。道光辛丑进士,官通政使
参议,师事梅曾亮,受古文法,其为文粹厉精洁,雄直有气,而出以平夷纡徐,能自达其所欲言,
使人得其妙于语言文字之外,兼工诗词”。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