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 - 《社会》2015年第2期
P. 11

社会· 2015 · 2

   机中士人所进行的社会改造行动的视角,一种将思想和行动置于具体
   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来理解其现实形态的考察方式(曼海姆, 2000 : 3 ):
   第一,近代中国的社会重建运动总是与文人群体作为一个知识共同体
   的行动纽结在一起,知识共同体内由继承先前的历史传统而遵守的价
   值原则成为现实行动的基础;第二,士人群体提出的社会改造议题,既
   是对处于历史危机中的普遍社会经验,也是对裹挟进这一危机中的集
   体经验的提炼和阐释,由此,社会重建的具体实践路径是文人群体所继
   承的思想传统不断接触并转化现实经验的结果;第三,接触并转化现实
   经验的过程涉及对具体社会条件的分析,因而也必然与现实民情和现
   实政治紧密关联。 2 由此,对具体社会经验的判断以及社会流动过程中

   形成的位阶差别如何导致对民情理解的异同将会成为理解不同社会重
   建路径的关键。
       以上理解近代思想变革与社会行动之间关系的视角,构成了本文
   分析太平天国之后社会重建运动的起点。对于太平天国所导致的民情
   条件的变化以及它所引发的中国现代国家的建政议题,笔者在稍早的
   一篇文章中有所阐述。那篇文章基于地方社会史的分析,力图说明这
   场内乱标志着现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起点,即夷平化的社会形态这
   一新社会条件的出现使传统政治安排逐步失效。具体来说,凝结在“侠
   气”之义上人与人之间“力”的竞争法则,突破了传统帝国政治结构中宗
   法、乡礼、师道等身份等级关系的限定。这一表现为否定性运动的激情
   构成现代中国人格精神的内在基础,也成为晚近中国社会建设的精神
   起点(侯俊丹, 2014犪 )。可以说,太平天国运动引发的民情条件的改变,
   使得中国在重组社会政治秩序的实践道路上举步维艰,晚近思想家们
   为应对这场浩劫遗留的治理问题而开辟的思想探索,正是基于它所催
   生的人心之变及由此塑造的新社会民情的全面反思而展开的。只有在
   揭示了民情时变的本质之后,进一步廓清近世文人群体对这一社会危
   机的反思以及由此推动的现实社会改造行动,我们才能较为完整地呈
   现中国朝向现代化国家政治结构转型的曲折历史进程。正是在这一意
   义上,本文立足于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温州地方史,爬梳以孙氏家族为


   2. “产生于活生生的 经 验 的 因 素,对 于 处 理 问 题 时 所 遵 循 的 方 向 是 重 要 的。”参 见 曼 海 姆,
   2000 : 273 。

    · 4 ·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