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 - 《社会》2015年第2期
P. 12

民情反思与士人的社会改造行动


   代表的传统士人为应对社会危机而采取的保守路径,是对前文引出的
   问题意识的延伸讨论。
       与以往有关太平天国之后社会重建运动讨论不同的是,本文并不
   认为这是一个由地方精英所构建的公共性“社会领域”自发生成的过程
   ( 犚犪狀犽犻狀 , 1986 ),因为这一解释遮蔽了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恢复秩
   序过程背后复杂的动态机制。相反,如果我们以上述理解“思想—行
   动”关系的“社会—历史”视角重新审视这一过程将会发现:一方面,“侠
   气”所蕴含的“力”的扩张性不仅反映了此一时期社会危机的本质,同时
   它也渗透进士人群体的经验世界中。作为具有较高功名的上层士人,
   孙氏兄弟在地方上推动的宗法和家学建设,即以对这一民情经验的反
   思为起点。另一方面,孙氏身受道咸以降以桐城派为主导的文人诗社
   以及宗族家学的双重影响,桐城派“义法”中贯彻的理学意涵以及地方
   永嘉学所强调的“以史经制”思想,皆作为文人群体所继承的思想遗产
   被贯彻到地方社会改造实践中,从而形成了一条以恢复宗法和家学为
   主导原则的保守道路。但这一实践反映在地方民情效果上却产生了悖
   论,思想与现实社会条件之间的张力构成社会结构变迁向下一个环节
   运动的契机,这其中充满了激进和富于革命性的色彩:以肯定“气”作为
   普遍人心结构为起点,由小宗族中所产生的下层士人通过合群立会,组
   建学社、学会等社会团体,意图在社会组织中培育新民的政治能力和政
   治道德,以此来奠定现代国家的公民基础。

       二、诗社与家学:社会重建的组织基础和思想基础

       1875 年,时任湖北布政使的孙衣言自营新居“邵屿寓庐”于瑞安城
   北宋都桥西南之太平石,并于新居之西,建立支祠诒善祠,“以祀庵公以
   下四世祖弥”,同时在祠堂西侧“筑书塾,延请经师、蒙师各一人,以课房
   族子弟,而兼收族外人之志愿就学者”(孙延钊, 2003 : 129-131 )。至
   此,距洪杨之乱及温邑地方金钱会匪乱平息已去十年。孙氏修门立户
   的 举 措 不 仅 意 味 着 在 帝 国 内 乱 中 流 离 失 所 的 地 方 大 姓 氏 族 重 建 家
   园, 3 同时也表明一位深谙十年动乱所搅扰的人心困局的地方守土官僚
   (亦是造诣精深的经学家),意图以“县治”作为基点重塑帝国秩序的经世


   3. 孙氏在潘埭的祖宅集善堂于 1861 年毁于金钱会之手(孙延钊, 2003 : 43 )。

                                                            · 5 ·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