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 - 《社会》2015年第2期
P. 10
民情反思与士人的社会改造行动
职业型学者的特点,他们的经典研究无干政治,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宗
族成为士人在王朝政治压力下保存价值传统的组织基础。而到了 19 世
纪帝国面对外来军事危机时,清议社团的出现表明 17 世纪复社传统的
再度复活,突破宗族界限的非血缘同行关系成为士绅凝聚力的主要象
征。在此背景下,儒学内在的变革意识被激活,经学、经世学说和文学汇
流起来,形成支持士人积极参与政事的新的意识形态,而对文人结社正
当性的辩说甚至构成晚清康有为、梁启超以“合群立会”之说为自己政治
变革主张正名的历史基础(艾尔曼, 1998 : 221 、 223-224 ; 犘狅犾犪犮犺犲犽 , 1991 )。
其次,社会动荡之时文人的思想与作为除了体现为集体行动的取
向,也呈现为士人对总体社会危机和其自身所处的群体危机的普世表
达。正如孔飞力( 2013 : 31 )对魏源的评价所表明的那样,“一位有着根
本性关怀的思想家,其才华之所在,应在于他既能够将自己所属社会群
体的经验和抱负上升到一般性的层面,又能够赋予他自己特定的世界
观以普世性的意义”。魏源基于今文经学的解释传统而对《诗经》“鹿
鸣”篇的分析,不仅是对他所处的官僚体制外的幕客群体的政治处境的
刻画,同时也是对 18 世纪以降有关如何扩大士人政治参与这一建制议
题( 犮狅狀狊狋犻狋狌狋犻狅狀犪犾犪 犵 犲狀狋 )的 根本 性回应,而这 一对 现实 政治经 验的 提
炼,不仅意在扭转颓废冷漠的文人精英的自我意识,同时也希图以开放
的政治讨论来形成正确的政治政策,以保障中央王权的治理效力(孔飞
力, 2013 : 33-39 、 43 )。
此外,虽然文人群体的反思与实践呈现为集体行动的特点,但就文
人集团内部更细微的行动取向来说却并非铁板一块。相反,对于社会现
实经验的解释和分析,通常缘于不同的社会位阶而产生分歧,对于此前
思想传统的取舍态度也因之有别,继而在社会改造路线上呈现出或偏于
保守或偏于激进的不同(汤志钧, 2003 ;茅海建, 2005 ;孔飞力, 2013 )。
从近代文人结社到“合群立会”的发展,既反映了中国早期社会组
织形态演变的一般轨迹,也奠定了士人群体力图实现社会结构转型下
社会重建任务的组织基础。 1 上述爬梳,意在搭建理解现代中国转型危
1. 对于此种集体行动的性质,杨念群( 2011 : 94-97 )并不认为其具有“一种独立的制度化、客
观化的组织”特征。由于社会自由流动空间狭小,知识分子形态总是摆荡于“国—家”结构中,
因此,杨念群对近代士人集体行动的考察,将其置于与王权的分合关系中,所谓“集体行动”呈
现的不是组织化特征,而是“地域化”特征。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