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6 - 《社会》2015年第2期
P. 156

新生代对基督教的信任态度及中介机制


   意识形态:科学主义表现为唯物主义科学观,文化民族主义表现为反帝
   反修。新中国在国家政权建设的进程中,通过历次的政治运动和自上
   而下的公民身份体制建设,首先使这种思想上升为政党意志,然后使政
   党意识形态成为全民共享的国家伦理。借此,科学主义和民族主义有
   机地与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基本特质融合在一起,并被高度政治化。
       由于唯物主义科学观与所有的宗教在意识形态上的异质性,科学
   主义将所有的宗教都视为消极和落后的社会现象。但在对待基督教的
   态度上,民族主义表现得更为明显。如在 1950 年 5 月,周恩来( 1984 : 180 、
   182 、 186 )先后三次出席了基督教问题的座谈会,并提到:“中国人民对
   基督教曾产生一个很坏的印象,把基督教叫做‘洋教’……因而也就反
   对基督教”;“基督教最大的问题,是它同帝国主义的关系问题”;“帝国
   主义利用宗教团体的问题……客观上是存在的”。与此同时,在对佛教
   的自新改造方面,毛泽东曾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
   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八次会议上说,佛教“同帝国主义联系较少,基本
   上是和封建主义联系着”(转引自段德智, 2013 : 65 )。自此,以反帝国主
   义渗透为核心宗旨的对基督教的方针政策被一直贯彻开来。
       1957 年以后,对基督教的“改造”对象也由之前的宗教精英、神职
   人员和组织扩大至普通信徒。在“文革”时期,基督教更是从人民群众
   的内部问题上升为阶级问题和爱不爱国等政治立场问题。
       在此理念和方针的指导下,基督教既是唯心主义的,又是资产阶级的,
   还是反社会主义的。这种科学主义和民族主义思维又支配着此时政府宗
   教政策的制定和实践,然后通过总体性的社会制度设置,以政治动员的方
   式影响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左右着该时期同期群对基督教的态度。
       3. 改革开放后的科学主义、文化民族主义和民众对基督教的信任
       随着宏观社会结构转型和国家宗教政策的改变,改革开放后,科学
   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也发生了变化,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去政治化。
       首先,社会的多元化必然会导致民众对基督教态度的多元化。在
   基督教快速增长的状况下,科学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虽然仍有市场,但
   其影响和受众已发生明显分化。
       在科学主义方面,虽然有人仍秉承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将包括基督
   教 在 内 的 宗 教 信 仰 视 为 消 极 的 人 生 态 度 和 非 健 康 的 精 神 生 活 方 式
   (黄皖毅, 2006 ;李 素 菊、刘 绮 菲, 2000 ),是 对 无 神 论 的 冲 击 (文 丁,

                                                          · 1 4 9 ·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