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5 - 《社会》2015年第2期
P. 155
社会· 2015 · 2
领域的意义危机的历史重任。在此理念下,科学就不仅是一种人们认
知世界的方法论,还被上升为一种信仰(郭颖颐, 2012 ;李向平, 2013 )。
此时盛行起来的科学主义思潮也构成了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一种
无法剔除的解释学背景(杨国荣, 1999 ),因为马克思主义也主张科学主
义,只不过马克思坚持的是超越孔德等人的实证主义科学观之上的唯
物主义科学观。 10
同时,作为对西方侵略的一种回应,文化保守主义、民族主义的思
潮及运动也风起云涌。文化民族主义在中国也有不同的版本,但都是
基于对西方强势的一种回应,其本质是“本土文化—西方文化(洋教)”
二元对立式的思维方式,这直接影响国人对基督教的定位———基督教
不是中国人的传统信仰或正统信仰。自 1846 年开始,近代中国既有底
层民众发起的大规模反洋教运动,也有知识精英掀起的反教卫道运动。
前者如具有暴力性和盲目性排外的义和团运动,以及针对基督教的各
种教案,后者则以发生于 1922-1927 年的“非基督教运动”最具代表
性。这次运动既带有 19 世纪沿袭下来的民族情绪,还更多地使用在新
文化运动中从西方传来的科学主义、民族主义、实验主义、无政府主义、
社会主义 和 共 产 主 义 的 思 想 作 为 批 判 基 督 教 的 理 论 武 器 (顾 卫 民,
2010 : 310 )。
在现代性话语启蒙和国难当头的时代背景下,国人对宗教的态度
在现代和本土意识的交织影响下发生实质改变,科学与宗教、基督教与
民族文化二元对立的观念自此一直影响国人对基督教的态度。
2.1949 年到改革开放期间的科学主义、文化民族主义及其对基
督教社会形象的建构
1949 年之前的科学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表现出明显的阶层差异:
科学主义以及由此衍生的科学救国思想主要由部分社会精英倡导。与
社会精英或试图重塑儒家道统,或引入新的救国之道相比,普罗大众的
文化民族主义多为朴素的反洋教式的底层抗争。
新中国完成了救国的历史使命,开始了富国强兵之路。在此过程
中,共产党人接过科学主义和民族主义旗帜,并将其有机地融入国家的
10. 与之相对,有学者将胡适等人接受的科学主义称为“经验科学主义”,两者的区别在于,唯
物主义科学观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思想基石,而经验科学主义则是以实证主义为基础(郭颖颐,
2010 )。
· 1 4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