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0 - 《社会》2019年第1期
P. 90

“社会底蕴”:田野经验与思考


   在一起,创建了诸侯臣服天子的大一统帝国以来,家族(宗族)经历了由
   贵族化向平民化的转变,成为中国城乡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组织,特别
   是在明清两代,家族(宗族)成为中国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单位。
       但自清末以来,中国农村以“敬宗收族”为目的的宗族制受到强烈
   冲击。由于士绅阶层的衰落和劳动力的流动,家族及其所属家庭与中
   央政权的联系被削弱,从而增加了当时中国社会结构的不稳固性(杜赞奇,
   2008 )。精英向大城市的流动削弱了家族的基础,使家族不能承担原有
   的社会功能。另外,国家政权建设的推进和越来越多的在农村地区立
   足的新型社会组织也在不断削弱原本属于家族的权势,最终可以看到
   的是,中国农村以“敬宗收族”为目的的宗族制全面走向衰落(杨善华、
   刘小京: 2000 )。
       1949 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导致以“敬宗
   收族”为目的的家族与宗法制度又一次发生重大变化。
       不过,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家族观念与家族活动并没有随着这样巨
   大的社会与政治变迁而简单消失,而是以其自身的种种特质卷入新的
   社会与政治形态。家族或宗族的深厚基础在于,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它
   形成于以血缘为基础的先赋的社会关系。相对封闭的世居和人们在生
   活中的各种来往和联系强化了有关家族的意识和观念,在农村中经常
   发生的人们为争夺各种资源而产生的斗争和冲突则明确了家族或宗族
   的边界(杨善华、刘小京: 2000 )。我们发现,即使在计划经济时代,作为
   一种社会群体,家族仍构成农村社会的主要基础,并影响新的基层政治
   形态的结构。在很多地区的多姓村里,基层领导(县和公社的领导)都
   会在安排生产大队这一级领导班子时注意村中各个姓氏之间的平衡。
   家族意识还表现在农民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在农民与“亲戚”之
   间婚丧嫁娶、迎来送往的活动中。从众多的调查看,家族的关系网络一
   直是农民寻求资源和帮助时的首选对象。
       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农村中的政治意识形态开始淡化,基层政
   权在农村的组织作用有所削弱,在不少地方的农村中出现家族(宗族)
   组织公开恢复活动或重建的现象(南方农村与北方农村的表现方式有
   所差异)。这是因为,以血缘关系(有的还辅以姻缘关系)为主的家族关
   系网络在中国社会一直存在。
       由此,我们在观念、行为规范和行动层面确认了家族(宗族)作为社

                                                           · 8 3 ·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