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5 - 《社会》2019年第1期
P. 95
社会· 2015 · 1
2004 年,我们在山西榆社县农村访问过一户人家,问被访人什么
开支最大,回答说是人情开支,一年要 3000 多元。根据当地的送礼标
准,这个开支的确较高。被访人解释说,这是因为他有 8 个兄弟姐妹,
而他妻子有 9 个兄弟姐妹,当时这些兄弟姐妹的孩子都到了嫁娶和生
育的年纪,结婚要办酒,生孩子也要办酒,所以开支很大,也很无奈。虽
然 “受罪”,但这个钱不能省,否则就会断了和某个兄弟姐妹的关系,还
要被村里人笑话,这个面子他丢不起。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面子、人
情、攀比等等都与生存性的智慧、家本位文化有普遍而直接的关系,这
是一套整体性的内在逻辑。
在某种程度上,“面子”表达的是个人对他人给予肯定和尊重的需
求(要实现这种需求,个体就必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主流的规范,
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以及个人对自己“沦落”到社会“底层”而被周边
人看不起的恐惧。不在中国文化之内的赫胥黎( 1971 : 20 )也提到类似
情况:“尽管传说中的古贤人能用一种冷静而理智的眼光,对舆论是多
么的毫不在乎,我却还没有运气遇到任何一个实际存在的贤人,对待敌
意的表示能完全泰然处之。”
另外,得到他人,尤其是比自己地位高的人的肯定,在某种程度上
也意味着现有社会地位的稳固甚至提升。这不仅满足了当事人感到自
己超越他人的虚荣心,也意味着他未来有可能会因此得到更多资源,从
而在社会地位方面进一步超越他人。失去面子,则意味着有可能因为
得不到他人的肯定和承认而地位下降,甚至跌进社会“底层”。这不仅
意味着当事人“人生之旅”的失败,也意味着当事人愧对祖先的嘱托。
在这个意义上,当事人的“面子”与其做人的成就,以及这种成就是否得
到他人的肯定相联系。
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面子常和“竞争”关联在一起,而“竞争”在
中国最常见的形式是“攀比”。在中国农村社会,攀比的内容无一不与
个人及其家庭成员的人生成就相关,这也都与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人性
要求有关。在改革开放后的 30 年间,攀比也表现出时代特色。我们在
调查中发现,人们第一比盖房;第二比儿子结婚娶了什么样的媳妇、婚
礼的排场大小和参加者的级别;第三比有没有生出孙子和儿女乃至孙
子女出息如何。作为中国城乡社会中现实的人,为了面子,他们不能不
参加这样的攀比(竞争)。
· 8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