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3 - 《社会》2019年第1期
P. 93
社会· 2015 · 1
得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问题,并考察社会传统在新的政治形态
下的表达机制,但阎云翔并没有进行深入探讨。
当将“关系”与人性联系在一起时,或许用“人缘”这一概念更为妥
当。“人缘”有多重含义。首先,它是对人的一种道德评价,与被评价者
的“做人”方式相联系。当一个人被评价为“人缘好”时,第一层意思是指
这个人会做人,通人情世故,即他不会做让别人难堪和不快的事情,知道
“到什么山,砍什么柴”。在这个意义上,这样的人会被称为“乖巧伶俐”。
其次,好的人缘一定是要靠当事人牺牲自己利益和帮助别人“做”
出来的,即人缘有当事人的能动性在其中。“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
人瓦上霜”撇开“修齐治平”含义,其实说的就是在中国做人的底线:你
可以自利,但不能损害别人的利益,而这样的做法是不会得到好的人缘
的。要想人缘好,就得让他人得到好处,也即要“帮人”,或者要维护多
数民众的利益。
再次,人缘好,意味着关系网络的强大。这就回到 “关系”的本义,
第一是当事人可以有很多在需要时就能够得到的回报,第二是因为人
缘而获得了可靠的安全保障,所以,人缘好必定树敌少,并且还会尽可
能地化敌为友。
最后,好的人缘还来自当事人有意识的经营。除帮助他人外,“不
轻易得罪人”和“待人处事尽量留有余地”这两条中国古训是必须遵守
的。例如,笔者曾在农村实地研究中遇到的巴村一位郎大姐,因为她家
在村里是小姓,所以在村里选生产队长时,对两个候选人她都投了赞成
票,她自己说这是因为“没有三十年的河东,也没有三十年的河西”,不
要把事情做绝了。
在中国农村的民间社会中,当“人缘”作为“缘”还属于两个人或两
家之间的互动时,其特点并没特别彰显———它只是一对当事人或他们
的家庭对另一方之为人处世的感知与认识。但等当事人将这种感知与
认识变成评价说出去时,它就会与周边人对这种互动的观察和感受结
合在一起,变成舆论在社区中流传,成为对某个当事人及其家庭待人处
事的评价,通常称之为“口碑”。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把“口碑”看做民间
话语中的“人缘”。口碑的重要功能是它可以进入村庄的集体记忆,使
某个人或某一家,不管是好的口碑,还是差的口碑,都变成村庄观念层
面的“印象”。我们在田野调查中有时也会听到村民对某一家人的负面
· 8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