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4 - 《社会》2019年第1期
P. 94

“社会底蕴”:田野经验与思考


   评价,然后就会发现村民会如数家珍地一直追溯到他家去世的先人,说
   从他家太爷爷起,就不怎么样。因此,一个人或家庭若是背负了道德污
   名,就不是一辈子,甚至几代人能彻底洗刷掉的。我们在河北省平山县
   农村曾多次访问一个企业主,他在村里是头等富户,但只要说到自己,
   他就会带点自嘲地说:“我就是个反面教员”。这是因为他有过一段婚
   外情,情人还是军人家属,与他在血缘上也没有出五服。这不仅违反了
   法律,也违反了村庄的社会规范,他为此曾受过处分。此事虽已过去十
   多年,但在这件事情里的“理亏”对当事人依然有较大的影响力。
       上述案例与本文开篇所讨论的案例有异曲同工之处。它们给我们
   的启发是,在村庄中,政治和经济的分层与道德分层并不相同,甚至会
   截然相反。陈文玲( 2008 )将此归结为村庄的第三种社会分层,即不同
   于政治分层和经济分层的道德分层。道德分层看重的是名声,即口碑,
   而且往往不是一代人的口碑。我们承认在一般意义上的政治与经济分
   层对道德分层的影响,但笔者也发现这一道德分层反过来会影响政治
   分层和经济分层。在平山县农村,我们看到一个道德上没有污点的“好
   人家”,其儿女在谈婚论嫁时具有绝对优势:不管是嫁还是娶,他们都可
   以找到当地最好的人家。对另一方来说,找一个“好人家”,也可以给自
   己和家庭挣足“面子”。

       五、面子、攀比与社会竞争

       如果说家本位的文化与“人缘、口碑和道德分层”这套运行机制、基
   本的生存需要密切相关,并构成了社会底蕴的重要基础。在这一基础
   之上,还存在着某些社会性因素,与村民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密切相关。
   在一个村庄共同体中,村民之间的熟人关系必然会与上述的道德分层
   结合在一起,给每一个村民都带来压力。我们发现,这些社会性因素可
   以用“面子、攀比与社会竞争”来总结。
       学界对于人情、面子等方面的讨论已经有了很多成果,但正如前述
   所论,这些讨论大多要么是从“国家—社会”的视角,要么是从“社会科
   学”的视角出发,将其视为在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机制或者国家、制度
   视角下需要加以“匡正”的“冗余”。如果从一种整体性的视角出发,将
   其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有效组成部分,那对于它们的理解或许会更加
   切合行动者自身的世界。

                                                           · 8 7 ·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