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 - 《社会》2019年第1期
P. 25

社会· 2015 · 1

   1998 )。现举二三例,略加说明。
       中古时代,已全然不像周制那样可设定一种一以贯之的逻辑,而是
   民族问题渗入在政治制度里,而文化问题则又交织在胡汉民族之间的
   混融过程中。陈寅恪( 2001犫 : 3 )认为,“夫隋唐两朝,为吾国中古极盛之
   世,其文物制度流传广播,北逾大漠,南暨交趾,东至日本,西极中亚,而
   迄鲜通论其渊源流变之专书,则吾国史学之缺憾也。”因此,中古制度研
   究直接关系到此后的国家政制及其所关涉到的民族融合问题,后费孝
   通所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必要追溯至中古时代的制度和文化
   演变。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开篇,陈寅恪便设论说,隋唐制度虽极
   广博纷复,却不出三源:一是北魏、北齐,承袭了元魏所采用东晋南朝前
   半期文化制度,亦包括“中原魏晋以降之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一隅”,即
   “河西之一支脉”;二是梁、陈,为“南朝后半期内其文物制度之变迁发展
   乃王肃等输入之所不及”;三是西魏、北周,“凡西魏、北周之创作有异于
   山东江左之旧制,或阴为六镇鲜卑之野俗,或远承魏、(西)晋之遗风”,
   是“关陇区内保存之旧时汉族文化,以适应鲜卑六镇势力之环境,而产
   生之混 合 品”。相 比 而 言,第 三 种 因 素 的 影 响 “实 较 微 末”(陈 寅 恪,
   2001犫 : 3-4 )。
       篇幅所限,且不述陈寅恪的考订之法,单就上述史论而言意义甚
   大。其一,中古之变中,世族和地域关系构成了制度建设中的重要因
   素。自汉代学校制度废弛以来,博士传授之风气止息,学术中心开始移
   于家族,而家族又复限于地域。苏绰深受宇文泰赏识,其子苏威在隋文
   帝时以宰辅之职监领修撰五礼,乃出于家传的学问。而为隋文帝撰修
   王礼的牛弘、辛彦之等,皆为河陇地区之士人。究其原因,是因中原长
   期战乱,许多世家大族避居河陇一带,使本来的文化偏僻之地遂成为存
   续传统文化的飞地,文明的原核心区域落入蛮荒,而僻居边缘的河陇地
   区却成了文化遗存,反成为制度输出的策源地。其二,有确凿证据说
   明,隋代制度礼仪的形成,采用的是南朝萧梁及北齐的仪注,当时北魏
   社会虽汉化程度不断加深,但礼制尚未完备,拓跋氏政权借王肃等士人
   战乱徙居北奔之际,定制修礼。由此可见,中原礼制植根于北方少数民
   族政权,士人迁徙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三,陈寅恪之所以对北周
   的制度评价不高,是因为其建制的动机原本就不纯,宇文泰“以继述成
   周为号召,窃取六国阴谋之旧文缘饰塞表鲜卑之胡制,非驴非马,取给

    · 1 8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