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 - 《社会》2019年第1期
P. 30

返回历史视野,重塑社会学的想象力


   连的机制,寻找历史变易的轨迹和浸润风俗的民情基础。中古史研究所
   揭示的也恰恰是一种蕴涵着夷夏之辨、胡汉糅合的新格局,是奠定帝国
   秩序的根本,而其中关于崔浩的研究,更加说明不识民情之本原和变易
   的现实基础,而空拿儒士之抽象理想纸上谈兵,必为历史所舍弃。
       因此,制度之结构要与风俗之情感相结合,历史的“本”与“变”之间
   相融通,恰是王陈治史之精义所在,恰如孟德斯鸠论“法”之精神一样,
   做观念与经验的真实关联。与此同时,上古史与中古史的研究,亦为近
   世中国之变迁提供了一个视角,即只有将文明制度之精神本源与历史
   经验的现实流变通联起来,才能为中国的未来提供一种有效的思想方
   案,正像陈寅恪( 1992 : 512 )为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所写的审查报告中
   说的那样:“至道教对输入之思想,如佛教摩尼教等,无不尽量吸收,然
   仍不忘其本来民族之地位。既融成一家之说以后,则坚持夷夏之论,以
   排斥外来教义。此种思想上之态度,自六朝时亦已如此。虽似相反,而
   实足以相成。从来新儒家即继承此种遗业而能大成者。窃疑中国自今
   日以后,即使能忠实输入北美或东欧之思想,其结局当亦等于玄奘唯识
   之学,在吾国思想史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终归于歇绝者。其
   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
   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
   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
   昭示者也”。
       由此可见,在中国现代的学术格局中,历史研究始终守持着自身的
   精神气质和经验体会,亦将现代社会科学的视野和方法融汇其中。前辈
   学者们所呈现出的洪钟大吕般的气象,博古通今的识见,阐幽抉微的治
   学心态以及借古鉴今的社会承担和关怀,成为历史开合和存变的动力。
   相比而言,今天的学科研究落入如此狭窄之境地,是颇值得反省的。


   参考文献( 犚犲犳犲狉犲狀犮犲狊 )
   阿尔都塞,路易、艾蒂安·巴里巴尔 .2001. 读《资本论》[ 犕 ] . 李其庆、冯文光,译 .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
   艾默贝耶, 犕.1997. 涂尔干对历史和社会学分析的贡献[ 犑 ] . 吴飞,译 . 国外社会学( 4-5 ):
      1-19.
   柏拉威尔 .1980. 马克思与世界文学[ 犕 ] . 梅绍武,等,译 .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
      联书店 .
   布洛赫,马克 .1992. 历史学家的技艺[ 犕 ] . 张和声、程郁,译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 2 3 ·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