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2 - 《社会》2019年第1期
P. 242

理查德·彼得森的文化生产视角研究


   主义味道,但它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并不一致。如果对马克思而言,
   “生产”是一种具体的分析范畴,那么对彼得森而言,生产则更具隐喻
   性。撒托诺( 犛犪狀狋狅狉狅 , 2008犪 )就曾指出:“作为一种概念范畴,‘生产’具
   有很强的马克思主义味道,这并不错。但是,文化生产视角中的‘生产’
   更是一种隐喻,而不是一种分析范畴。它是一种要求人们去做很多研
   究的隐喻。它已被用来指代一系列不同的进程,从文化创造到文化分
   配和消费”。其实,彼得森( 犘犲狋犲狉狊狅狀 , 1976 : 10 )早在《文化生产:一篇序
   论》一文中就将此表述得很清楚了:“在这里,‘生产’这个术语在其一般
   意义上( 犻狀犻狋狊犵 犲狀犲狉犻犮狊犲狀狊犲 )是指创造、制作、市场化、分 配、展 览、吸
   纳、评价和消费的进程。”
       彼得森“生产”的隐喻性已经预示了他后来对文化消费的研究。从
   20 世纪 90 年代起,彼得森陆续发表了三篇重要的文章: 1992 年,他和
   锡姆克斯合写了《音乐趣味群体如何标识职业地位群体》;同年,他在
   《诗学》杂志上发表了《理解受众分区:从精英和大众到杂食和偏食》;
   1996 年,他和科恩在《美国社会学评论》上发表了《高雅趣味的改变:从
   偏食者到杂食者》。在这一系列文章中,彼得森的主要贡献是基于具体
   的经验研究提出了“文化杂食者”的观念。之前的研究认为,地位高的
   人喜欢高雅艺术,地位低的人喜欢通俗艺术,但彼得森的经验研究却表
   明,很多地位高的人并非文化偏食者,而是文化杂食者。在全球化的背
   景下,地位高的人更有机会,也更喜欢接触和欣赏各种不同的文化资
   源,成为文化杂食者,这是地位低的人力所不及的,这挑战了以往理解
   趣味时的“高雅之士和低俗之辈”模式。艾利克( 犈犻 犼 犮犽 , 2000 )认为,彼得森对
   文化消费的研究一直在挑战这种观念:社会地位和趣味之间存在着一
   种直接的联系。尽管彼得森对“文化偏食者”和“文化杂食者”的区分看
   上去回到了以阶级地位为基础的研究路径,但实际上,在他看来,这只
   是影响趣味的因素之一,其他因素,诸如性别、年龄等,也同样对趣味有
   重大影响。
       正如我们所说的,彼得森的“文化生产视野”中的“生产”只是一种
   隐喻,它包含着他后来才研究的“文化消费”。彼得森将“文化消费”称
   为“文化自生产”( 犪狌狋狅 狆 狉狅犱狌犮狋犻狅狀狅犳犮狌犾狋狌狉犲 ),“自”( 犪狌狋狅 )的意思是:“人
   们会挪用他们环境中可以获得的商业文化元素,然后,重新想象和重新
   组合那些元素,以创造出文化表达,形成他们自己的独特身份”( 犛犪狀狋狅狉狅 ,

                                                          · 2 3 5 ·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