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1 - 《社会》2019年第1期
P. 221
社会· 2015 · 1
即为什么某个群体全体成员的偏见态度通常具有一致性,也无法对“偏
见怎样在社会中达成共识”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回答。在纳粹德国、在
南非,人们表现出一致的种族态度与行为,尽管他们的心理特质是各异
的。偏见的历史特异性是其理论的另一盲点。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
反犹主义在十年左右的时间达到了令人发指的极端; 1942 年“珍珠港
事件”之后,美国人对日本人的态度发生了快速的转变。可见,偏见在
历史上的跌宕不可能归于人格。
尽管人格解释备受诟病,但它强大的影响力仍使其在当代宏观社
会心理 学 中 借 尸 还 魂,其 表 现 是 恐 惧 管 理 论 和 社 会 支 配 论 ( 狊狅犮犻犪犾
犱狅犿犻狀犪狀犮犲狋犺犲狅狉 狔 犛犇犜 )(方文, 2011 )。在方法进路上,两者均有浓厚
,
的方法论个体主义色彩,但是,我们又必须承认,社会支配论曾在马克
思的思想中汲取营养,而恐惧管理论的主导思想则来自存在主义,最近
更与进化心理学巧妙结合。这意味着,抗衡北美社会心理学方法论个
人主义霸权的努力从未停止过,但力量仍然薄弱。
(三)宗教
奥尔波特本人是一位虔诚的教徒,因而他切身体会到了人生的悖
谬:尽管几乎所有宗教教义都宣扬普世的包容与同情,但在现实中,许
多仇恨、冲突都因宗教而起。此外,在奥尔波特的时代,多项调查得出
了一致的发现:在平均水平上,有宗教归属的人(或者说那些去教堂的
人)比没有宗教归属的人(那些不去教堂的人)偏见程度更高。在《偏见
的本质》一书中,奥尔波特区分了两种类型的宗教性 4 :制度化的宗教
( 犻狀狊狋犻狋狌狋犻狅狀犪犾犻狕犲犱狉犲犾犻 犵 犻狅狀 )和内化的宗教( 犻狀狋犲狉犻狅狉犻狕犲犱狉犲犾犻 犵 犻狅狀 )。在后
来发表的论文中,奥尔波特( 犃犾犾 狆 狅狉狋 , 1963 , 1967 )将这两种类型的宗教
分别称为“外在型宗教”( 犲狓狋狉犻狀狊犻犮狉犲犾犻 犵 犻狅狀 )和“内在型宗教”( 犻狀狋狉犻狀狊犻犮
狉犲犾犻 犵 犻狅狀 )。制度化宗教的个体关注的是宗教的政治和社会面向,宗教
对他们来说是获得社会地位和个人安全的工具,是寻求庇护和支持的
港湾。一些迫害活动之所以看起来是因宗教而起,只是因为他们将宗
教当成了挡箭牌,用宗教信仰来合理化他们对权力、名望、财富和本群
体自身利益的追求。这种宗教性会导致更高水平的偏见。而内化宗教
的个体已经将宗教信仰内在化,他们信仰虔诚,愿意为之奉献个人,对
4. 宗教性在这里是指宗教融入个体人格或性格的不同方式。
· 2 1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