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9 - 《社会》2019年第1期
P. 219
社会· 2015 · 1
动机因素整合起来,才有可能对偏见有相对全面的理解。认知过程指
涉外在世界,动机和情感是对内心的观照,涉及自利性的考虑。在偏见
的形成中,认知是冷因素,它指导行动的方向;动机和情感是热因素,它
赋予行动以能量,正是动机和情感将认知转换成了实际的行为( 犉犻狊犽犲 ,
2005 )。对于情感,本文将在后文详细阐述,这里讨论偏见的动机因素。
奥尔波特承认偏见的功能性本质,即偏见之所以生成,是因为它满
足了一定的功能需求;物质收益和自我提升两者都是偏见背后的动机
过程,也就是说,无论是为了满足物质欲望,还是为了满足自尊需求(获
得 /维持更高社会地位),都可能创造或强化偏见。
本文对动机过程的讨论分为三个主题:心理动力机制、人格和宗教。
物质欲望和自尊需求可以通过投射和寻找替罪羊这样的心理动力机制
来满足,而由这种需求所引发的焦虑感或威胁感会促使人们寻求“精神
支柱/依靠”( 犮狉狌狋犮犺 ),它向内作用于个体人格,导致人类群体分化出不同
的人格类型:偏见型人格和包容型人格;它向外,使得个体向社会制度
(例如宗教)寻求庇护,而宗教内在化后,将成为人格的一部分。
(一)心理动力机制
在《偏见的本质》一书中,奥尔波特讨论的心理动力机制包括投射与
寻找替罪羊。投射( 狉狅 犼 犲犮狋 ),是指“一个人认为某一外群体具有某些特
狆
质,并因这些特质而憎恶该群体,事实上是该个体因为自己身上同样的
特质而深受困扰”( 犃犾犾 狆 狅狉狋 , 1954犪 : 200 )。人们将一些不良特征投射到外
群身上,仿佛这些特征与自己无关,同时对外群的偏见和歧视也因此而
顺理成章。与投射相似,寻找替罪羊( 狊犮犪 狆 犲 犵 狅犪狋犻狀 犵 )也是偏见的一种极端
体现,即某一外群因为被看做是内群不幸的源头而受到不公正的责难。
在奥氏看来,投射和寻找替罪羊都是一种非理性的自我防御机制,
是个体层面的事情。但是 20 世纪 50 年代的理论发展表明,它们是集
体过程而非个体过程。仅仅将它们看做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也许能
够解释为什么某个人会责难他人,并对其发起攻击,但是它不能解释为
何社会中的大部分成员都将某一群体认定为投射的对象,都将其看做
是替罪羊,进而群起攻之。也就是说,它无法回答社会共享信念和社会
共识是如何达成的。社会认同论指出,集体性的挫折和遭遇(例如经济
危机)会导致社会中有组织地寻找替罪羊的运动。
“被选为 替 罪 羊 的 并 不 总 是 没 有 防 御 能 力 的 少 数 族 群”( 犃犾犾 狆 狅狉狋 ,
· 2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