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2 - 《社会》2019年第1期
P. 182

中国农村宗教复兴与“宗教”的中国命运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中国农村宗教复兴,出现在“宗教”概念引
   入中国将近一个世纪之际,但与正式制度和精英话语相比,农村宗教生
   活却甚少受到这一概念的影响。至少,农村宗教实践者不曾像民国时
   代的佛教、“儒教”、道教领域的知识精英那样,以基督教为模板改造自
   己的信仰和实践体系。换言之,中国农村宗教复兴所产生的条件,正是
   人类学家追寻的“从当地出发”的文化含义———在没有经济实力、政治
   推动、媒体关注的条件下,宗教何以在农村复兴?经历了像“文革”那样
   激进的反宗教运动之后,这些被污名化为“非法”、“封建”、“迷信”、“浪
   费”的活动为何“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什么样的机制被政策的
   制定者和执行者、意识形态设计者和学术研究者所忽视?换言之,认识
   这些不为正式制度所注意的、违背经典世俗化理论“预测”的农村宗教
   复兴的机制和形成条件,有着认识中国基层社会实际运行机制的含义,
   更是寻求本土理论的重要资源。中国农村的宗教复兴,的确存在地方
   知识精英的参与,但却没有“精英知识”的参与。换言之,当代中国社会
   的精英知识从总体上不仅无法解释宗教复兴,甚至没有兴趣解释宗教
   复兴。知识精英和政治精英对民众宗教活动的鄙视和“以科学反宗教”
   的假设,长期掩盖了对宗教复兴本身的经验观察和归纳性研究。实际
   上,正是由于农村宗教实践远离“精英知识”,使其天生具有外在于殖民
   主义思想及其衍生话语的条件, 8 因此也为超越西方经典理论提供了
   难得的契机。
       这并不是说,中国农村宗教复兴没有受到近代以来“宗教”、“迷信”
   等范畴的衍生话语的影响,也不是要假定一种恒久不变的、植根乡土的
   前现代“中国性”( 犆犺犻狀犲狊犲狀犲狊狊 ),更不是说中国农村宗教复兴不涉及政
   治、经济力量和大传统培育的地方精英的参与,相反,我们必然要考虑
   这些因素。但本文强调的是,从已有的经验研究可以看到:作为宗教实
   践者的乡民,在拜神、建庙、祭祖、下葬、结婚、过节、算命、看相、建房、经
   商、治病等活动中,没有且无需区分“宗教”和“迷信”,也无需明确自己
   的宗教身份、宣布自己的教派;他们没有也无需弄清自己的行动是否合
   法,了解自己的宗教是中国的还是外来的,或者求得城市知识精英和政
   治精英的认可。他们不必在信仰与仪式之间争论,也不必在科学与宗


   8. 有关殖民主义思想和衍生话语的研究,参见: 犆犺犪狋狋犲狉 犼 犲犲 , 1993 。

                                                          · 1 7 5 ·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