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1 - 《社会》2019年第1期
P. 181
社会· 2015 · 1
背景的关照,用周越( 犆犺犪狌 , 2011犪 )的话来说,追问中国有多少种宗教是
一个没有学术价值的问题。解释中国宗教复兴的模式,需要一种本土
化理论。
三、中国农村宗教的实践:本土化理论的可能
1949 年以来中国社会的一 个重大 特征 是城乡 二元 结构的 出现。
这一点往往被研究中国宗教的学者所忽视。不少人容易将 1949 年以
前或在港台地区的调查直接投射到大陆,忽视了城市与农村在物资、人
员和观念的流动上,一度受到国家的严格管制(孙立平, 2003 )。本文对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大理地区的档案研究说明,拆除宗教网络,切断城
,
乡信徒的联系,是当时统战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犔犻犪狀 犵 犳狅狉狋犺犮狅犿犻狀 犵 )。
但是,恰恰是这种国家控制下的城乡关系,使中国大陆农村宗教研究具
有意想不到的理论价值:由于官方长期不鼓励宗教传播,同时不断在农
村开展破除迷信活动,使得绝大多数农村宗教活动被视为“封建迷信”,
正式认可的宗教多数被限制在城市空间,不能与农村保持紧密甚至基
本的联系。城市空间在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宗教复兴,有国家和跨
国力量的积极参与,如重建庙宇、教堂,重建宗教教育体系,鼓励宗教研
究,促进中外宗教文化交流,认定文物单位,以及高等院校或休闲场所
的非正式传教,宗教题材影视和书籍、杂志的流通,城市新兴阶层的宗
教实践等。但这些现象产生的条件在广大农村社会基本不具备。 7 这
意味着,与 80 年代以来政府主动参与恢复城市宗教活动和部分民族区
域自治地区宗教活动不同,中国农村宗教复兴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发的,
并非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所欲,甚至可以说出乎其意料之外。换句话
说,宗教复兴在农村的主要动力,并非来自国家机构,也不是来自集中
于城市的正式宗教组织,而是来自草根社会的某种机制。作为“外部力
量”的上层精英、国家力量和资本力量,只是在近十几年尤其是 2004 年
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之后,才逐渐介入农村宗教活动。
在此之前,存在一个相对独立于城市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的理论意
义不可小视。
7. 相关研究较多,可参考近年三本论文集中的相关论文: 犆犺犪狌 , 2011犫 ; 犢犪狀 犵 , 2008 ; 犢狅狊犺犻犽狅
犪狀犱犠犪狀犽 , 2009 。
· 1 7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