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7 - 《社会》2019年第1期
P. 187
社会· 2015 · 1
样的概念,无一不体现了一种因时间间隔而产生的信用观和道德观。
可惜,针对这一过程的经验研究并不多。 9 这些模式,不仅出现在超脱
日常生活的宗教生活中,也渗透在日常生活里。近年来,媒体不断宣扬
的“奉献”、“大爱”、“感恩”等,也都包含着这种由时间分隔的互往关系,
一种以道德为基础的“集体期待”。在这些有关集体期待的道德言说
中,是否缺失了“礼物之灵”?是否缺失了使得社会来往成为可能的、不
可让渡的神圣物?是否缺失了某种极具道德含义的彼岸世界?是否正
是由于这些缺失,才导致了宗教活动在中国农村的复兴?这已不是本
文的任务,但却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犚犲犳犲狉犲狀犮犲狊 )
陈进国 .2011. 宗教救度团体的本土运动与全球扩展———以中国大陆、台湾一贯道的嬗
变为例[ 犑 ] . 中国人类学评论(第 22 辑): 27-40.
陈熙远 .2002. 宗教:一个近代中国文化史上的关键词[ 犑 ] . 新史学( 4 ): 37-66.
丁荷生 .2009. 中国东南地方宗教仪式传统:对宗教定义和 仪 式 理 论 的 挑 战[ 犑 ] . 学 海
( 3 ): 32-39.
高丙中 .2006. 一座博物馆:庙宇建筑的民族志———论成为政治艺术的双名制[ 犑 ] . 社会
学研究( 1 ): 1-9.
郭于华,编 .2000. 仪式与社会变迁[ 犕 ] . 北京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汲? .2008. 如何超越经典世俗化理论?———评宗教社会学的三种后世俗化论 述[ 犑 ] .
社会学研究( 4 ): 55-75.
汲? .2009. 礼物交换作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犑 ] . 社会学研究( 3 ): 1-25.
景军 .2013. 神堂记忆:一个中国乡村的历史、权力与道德[ 犕 ] . 吴飞,译 . 福州:福建教
育出版社 .
卢云峰 .2008. 超越基督宗教社会学———兼论宗教市场理论在华人社会的适用性问题
[ 犑 ] . 社会学研究( 5 ): 81-97.
卢云峰 .2010. 变迁社会中的宗教增长[ 犑 ]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 ): 28-34.
莫斯 .2002. 礼物[ 犕 ] . 汲?,译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萨林斯 .2009. 石器时代经济学[ 犕 ] . 张经纬、郑少雄、张帆,译 . 北京:生活·读书·新
知三联书店 .
孙立平 .2003. 断裂: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 犕 ] .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王尔敏 .1992. 清廷《圣谕广训》之颁行及民间宣讲拾遗[ 犑 ] . 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集刊( 2 ): 255-278.
王铭铭 .2004犪. 溪村家族[ 犕 ] .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
王铭铭 .2004犫. 作为世界图式的“天下”[ 犌 ]//年度学术 2004.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 1-35.
杨凤岗 .2012. 当代中国的宗教复兴与宗教短缺[ 犑 ] . 文化纵横( 1 ): 26-31.
应星 .2009. 村庄审判史中的道德与政治[ 犕 ] .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
9. 用礼物范式考察中国宗教的相关研究,可参见: 犑犻 , 2008 ; 犘犪犾犿犲狉 , 2011 ;赵丙祥、童周炳,
2011 ; 犔犻犪狀 犵 , 2014 。
· 1 8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