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2 - 《社会》2014年第6期
P. 52
行政发包制与帝国逻辑
化,因此各自为政、“偏离失控”的倾向增大。在追求 犌犇犘 和分税制—
土地财政等自上而下的制度压力下,地方政府追求财政最大化的冲动
常常导致社会紧张和冲突;而且,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也会产生制度性紧
张。这些状况造成了中央政府的执政压力,提高了统治风险。
第二,较之于分权于地方政府,集权于中央压缩了地方政府的剩余
控制权空间和由此诱发的偏离失控倾向,因此有利于降低统治风险。
但是,当剩余控制权分配给中央政府时,行政发包制中地方分成所得降
低,地方政府的努力行为所得到的回报减少,其激励强度相应地减弱。
而且,集权意味着监察、考核、督促、指令等更为强化,导致国家治理成
本增加。因此,集权较之于分权降低了效率。
以上分析显示:( 1 )提高效率与降低统治风险这两个目标之间有着
反比关系,如同周黎安文中对“质量压力”与“成本代价”的讨论,也与哈
特等( 犎犪狉狋 , 犛犺犾犲犻犳犲狉犪狀犱犞犻狊犺狀 狔1997 )关于“公共机构”与“私有企业”
,
的分析相吻合;( 2 )集权与分权的两个治理模式对于达到这两个目标的
意义是不同的。如此,剩余控制权的分析逻辑帮助我们认识到执政者
在效率与统治风险之间抉择的矛盾。在以上讨论的前提下,依据哈特
,
等( 犎犪狉狋 , 犛犺犾犲犻犳犲狉犪狀犱犞犻狊犺狀 狔 1997 )的理论分析结果,对执政者的抉
择的条件性不难做出以下的推论。 2
第一,当效率成为重要考虑时(如在经济困难、公众对公共产品要
求压力增大,政府绩效压力增大情形下),执政者的选择倾向于分权,以
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提高“有效治理”能力。
第二,当统治风险增大(如政治危机、社会危机、地方政府行为偏离
失控等情形),执政者的选择倾向于集权,即扩大、强化自上而下的正式
权威,以便压缩、限制地方政府的剩余控制权。
进一步的讨论。在以上模型中,分权与集权相对应,成为国家治理
模式之一,两者间权重和角色在国家治理过程中随条件变化而不断调
整。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作为执政者的中央政府有着正式权威和
决策主导地位。欲做进一步讨论,我们需要引进执政者偏好这一外在
要素。诸多研究者(如列文森、黄仁宇、孔飞力等)指出,执政者在效率
2. 不难看到,下述的条件与周黎安的模型有所重叠但也有重要的不同。例如,在周黎安模型
中,提高产品质量的压力导致中央政府集权(采用科层制),但在笔者的模型中,这一压力导致
中央政府放权。
·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