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5 - 《社会》2014年第6期
P. 135

社会· 2014 · 6

   1993 : 58-65 )。 22 阿塞维多( 犃犮犲狏犲犱狅 , 2005 : 75 )吸取了上述研究传统中
   的一些关键要素,大胆地“将失范倒置”,提出“宿命论作为涂尔干隐秘
   的和多维的异化理论”的观点。他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来阐明涂尔干
   的宿命论,认为涂尔干实际提出了一种比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更加全面
   的关于现代境况的多维理论。以上论述都说明,涂尔干描述的“宿命性
   自杀”绝非是“在现代社会并没有多大意义”,相反,它构成了现代人的
   生存境况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维度。

       二、人性与自杀

       贝拉( 犅犲犾犾犪犺 , 1973 : 狓犻犻犻 )认为,“涂尔干属于那些实质上只写一部著
   作(尽管这部著作存在着许多版本)的人”。当然,“这部著作”可以从不
   同的角度或主题来理解。譬如,“个体与社会”就是在涂尔干的著作中
   反复出现,也成为诸多后来者广泛认同的一个核心论题。就此而言,涂
   尔干的《社会分工论》与《自杀论》形成了针对这个主题的鲜明的正反论
   述,前者围绕“社会团结”( 狊狅犮犻犪犾狊狅犾犻犱犪狉犻狋 狔       )论题从正面阐述了个体与
   社会的关联,后者则围绕“社会解体”( 狊狅犮犻犪犾犱犻狊狊狅犾狌狋犻狅狀 )论题( 犔狌犽犲狊 ,
   1985 : 195-199 )从反面论述了这种关联。在帕森斯( 犘犪狉狊狅狀狊 , 1968 )看
   来,涂尔干包括《社会分工论》和《自杀论》在内的前期著作因秉持实证
   主义的立场,所以无法在理论上令人满意地阐述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只
   有到涂尔干后期完成“观念论转向”后,这个理论难题才得以解决。不
   过,帕森斯似乎忽略了涂尔干(尤其是后期)阐述个体与社会之关系的
   一个极其重要的基础或预设———人性论。实际上,《自杀论》中的诸多
   论述都必须结合其人性论才能得到深入和充分的理解。


   22. 贝纳尔( 犅犲狊狀犪狉犱 , 2005 )曾经做过一种很有意思的理论尝试,即揭示涂尔干著作中常见的
   “三分法”或“三重/元修辞学”背后的四分法或他所谓的“四方形”。他认为,涂尔干对“不正常
   的分工”的分类和自杀的分类实际上都是四分法。后一种分类显然没什么问题,而在前一种
   分类中,他在涂尔干提出的失范的、强制的和官僚制的(即《社会分工论》中的分工的“另一种
   反常形式”)分工之外,加上“异化的”分工[即涂尔干( 2000 : 331 )在论及失范的分工时提及的
   “分工使个人变成了机器……变成了一种毫无生机的零部件”的情形];而且,他试图将这两种
   四分法对应和结合起来。贝尔纳的这种做法,包括他此前对“失范—宿命论自杀”在概念上的修
   正( 犅犲狊狀犪狉犱 , 1993 ),虽然不乏其理论意义,但其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涂尔干在论及“强制的
   分工”时,特别强调了“不公正”或“不平等”的因素,这实际上更近似他对“宿命性自杀”的论述,
   也更适合与马克思关于“异化”的论述相结合。限于篇幅,在此不再展开详细分析。

    · 1 2 8 ·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