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2 - 《社会》2014年第6期
P. 132
自杀与现代人的境况
正,比如,约翰逊( 犑狅犺狀狊狅狀 , 1965 )认为,可以将涂尔干提出的四种自杀
原因还原为一种,他的结论是:“一个社会、群体或社会条件越是整合
(规制),其自杀率就越低”( 犑狅犺狀狊狅狀 , 1965 : 48 )。 21 这种对涂尔干的自杀
类型学的曲解和简化固然不足取,但它也提出了一些可以进一步讨论
的问题。例如,既然我们主要关注的是现代社会的自杀问题,是否可以
排除主要存在于早期社会中的利他主义的自杀(和宿命性自杀)类型?
哈布瓦赫( 犎犪犾犫狑犪犮犺狊 , 1978 )在对 20 世纪 30 年代的相关研究中,就通
过在概念上将“自杀”与“牺牲”区分开来的方式,实际上排除了利他主
义的自杀类型。不过,在现代社会中,除了军队这种特殊团体外,利他
主义这种“自杀潮”是否真的不存在或不再发挥作用?就像涂尔干后来
认识到现代社会团结仍然需要“机械团结”维度一样,他也意识到“利他
主义”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强大的力量,比如他对“爱国主义”的论述
(涂尔干, 2001 ),尤其是他晚年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写的一些小册子
( 犇狌狉犽犺犲犻犿 , 1915 )。看 看 20 世 纪 以 来 的 世 界 历 史,谁 还 会 否 认 这 种
“潮流”在现代社会中的巨大破坏力呢?
另外一个问题是,自我主义和失范这两种导致自杀的社会原因是
否是同一的?这实际上也是许多研究争论的一个问题,其根源自然在
于涂尔干的相关论述。涂尔干( 犇狌狉犽犺犲犻犿 , 1951 : 258 )认为,这两种自
杀“具有同源关系( 犽犻狀犱狉犲犱狋犻犲狊 ),两者都源自社会在个体身上的不充分
在场”;不过,他同时强调了两者的实质差异:“在自我主义的自杀者中,
缺乏的是真正的集体活动,由此剥夺了其(生存的)目的和意义。在失
范性自杀者中,社会缺乏对基本的个体激情的影响力,由此放任自流。”
另外,这两种类型的自杀“并不来自相同的社会环境”,前者主要来自
“知识界,即思想世界”,后者则主要来自“工商界”。因此,它们虽然相
关,但又是“彼此独立的类型”。在论及这些自杀类型的“个体形式”时,
涂尔干再次比较了两者的异同:
这两种类型的自杀者都患上了所谓的无限病( 犱犻狊犲犪狊犲狅犳
狋犺犲犻狀犳犻狀犻狋犲 )。但这种病在两种情形中的表现形式不同。在一
种情况下,反思性智识受到侵害并被过度培育( 狅狏犲狉狀狅狌狉犻狊犺犲犱 );
21. 为此,约翰逊( 犑狅犺狀狊狅狀 , 1965 : 41-42 )进行了两步修正:首先,排除利他主义的自杀和宿命性
自杀(因为“除军队这个例外,他援引的所有例证要么缺乏证据,要么不是以纯粹的社会术语来
解释”);其次,将自我主义和失范合并(因为“这两者不过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名称而已”)。
· 1 2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