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3 - 《社会》2014年第6期
P. 133
社会· 2014 · 6
在另一种情况下,情感被过度刺激并摆脱一些限制。在前者,
思想由于依赖自身而丧失目标;在后者,激情因不在承认界限
而丧失目标。前者迷失在梦想的无限之中,后者则陷入欲望的
无限之中。( 犇狌狉犽犺犲犻犿 , 1951 : 287-288 )
涂尔干( 犇狌狉犽犺犲犻犿 , 1951 : 288 )认为,这两者“实际上不过是同一种
社会状态的两个不同方面”,所以成为他所谓的“混合型自杀”( 犿犻狓犲犱
狊狌犻犮犻犱犲 )的 主 要 形 式 之 一———“自 我—失 范 性 自 杀 ”( 犲 犵 狅犪狀狅犿犻犮
狊狌犻犮犻犱犲 )。虽然如此,通过上文对社会整合与社会规制这对概念的分
析,它们之间的实质差别还是很明显的,体现的是个体—社会关系的两
个不同维度。如果 说 它 们 之 间具 有“同源 关系”或 表征“同一社会 状
态”,这实际上指涉的是现代人共同面对的境况。
在对涂尔干的自杀类型学的后续讨论中,最有意义的莫过于对他
所忽略的第四种自杀类型———“失范性自杀”的重新阐述。虽然诸多研
究者,如帕森斯( 犘犪狉狊狅狀狊 , 1968 : 327 、 狀.2 ),因为涂尔干对类型的忽略也
对其存而不论,但也有一些研究者认为,这是涂尔干的自杀类型学的一
个重要问题,甚至是一个重大缺陷,当然其中也蕴含着修正或推进这种
解释 框架的巨 大 可 能 性( 犇狅犺狉犲狀狑犲狀犱 , 1959 ; 犇狅狌 犵 犾犪狊 , 1967 ; 犔犪犆犪 狆 狉犪 ,
1972 ; 犜犪 狔 犾狅狉 , 1982 ; 犘犲犪狉犮犲 , 2001 ; 犔狅犮犽狑狅狅犱 , 1992 ; 犅犲狊狀犪狉犱 , 1993 ,
2005 ; 犃犮犲狏犲犱狅 , 2005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看看涂
尔干对“宿命性自杀”的简短论述;在讨论“失范性自杀”一章最后论及
现代婚姻对男性和女性的不同影响时,涂尔干指出:
存在一种与失范性自杀相对立的自杀类型,这种对立恰似
自我主义的自杀与利他主义的自杀之间的对立。这种自杀源
自过度规制,其中,自杀者的前途被无情地阻塞,其激情受到严
苛纪律的强烈压制。非常年轻的丈夫和没有孩子的已婚妇女
的自 杀 就 属 于 此 类 自 杀。 因 此,出 于 (逻 辑 )完 整 性
( 犮狅犿 狆 犾犲狋犲狀犲狊狊 )的考虑,我们应当确立这第四种自杀类型。不
过,这种自杀在当代社会并没有多大的意义,除了我们刚刚提
及的两个例子,这方面的案例也很难寻找,所以,似乎无需对其
再费周章。但这种自杀可能具有历史意义。奴隶的自杀———
据说在某些条件下,这种自杀经常发生(参见科尔,《克雷奥尔
地区的犯罪》,第 48 页)———不就属于这种自杀类型吗?或者
· 1 2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