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4 - 《社会》2014年第5期
P. 204

社会学的传记取向:当代社会学进展的一种维度


   否在传记或自传叙事中找到客观性的问题,也可以说是传记叙事的真
   实性问题,这延续了他此前的客观性立场。事实上,作为著名学者,布
   尔迪厄从不主动谈及自己的生活经历,当被问及个人生活时更是讳莫
   如深。这一方面是为了保护他自身话语的自主性和其所发现事实的自
   主性,另一方面则是对知识分子那种惺惺作态的深恶痛绝(布尔迪厄,
   1997 : 43-44 )。布尔迪厄( 1998 : 278 )甚至认为,“写作自传,经常是一
   种为自己树碑立传的方式,也是自掘坟墓的方式”。
       伯陶( 犅犲狉狋犪狌狓 , 1996 )赞同布尔迪厄的观点,但却认为其观点并非

   原创。他认为这一概念与自己十年前提出的“传记意识形态”( 犫犻狅 犵 狉犪 狆 犺犻犮犪犾
  犻犱犲狅犾狅 犵狔 )含义相同。后者意在强调,生活之线是“片段化的”,主体试图
   重觅与捏造( 犫狉犻犮狅犾犲狉 )一种隐秘的一贯性。不过,他认为,这种意识形
   态的拼凑不是一种幻觉,而是一种存在性需要(寻求一种存在感),它在
   后果上具有真实性。“传记意识形态”是一种集体现象(并非一种心理
   幻觉)。瓦莱里也曾指出自传的虚幻特点:“在认识方面是一种幻想,在
   交流方面是一种卖淫现象(意即自传成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合,成为
   一种动机不纯的交易的掮客)……从他们所展示的东西看,人是各不相
   同的;从他们所隐瞒的东西看,人是大同小异的;一个人的真正秘密对
   他自己来说比对于别人更是秘密”(转引自勒热讷, 2001 : 87 )。这等于
   是否定了人们认识自我的意义与可能性。
       在卢斯( 犚狅狅狊 , 1987 )看来,布尔迪厄的概念需要进一步澄清。因为
   组织生活故事或生活史的逻辑有两种:社会领域内的逻辑与个人私下
   的生活逻辑。在前一种逻辑中,是将一系列意义赋予占据某个职位的
   个人,如一位失业女性或一位离婚的妇女;在私人生活逻辑中,个人书
   写其自身的生活故事。这种逻辑会让人以为,没办法控制自己的生活,
   不名一文,或者相反,自己确实有控制权且身价不菲。在布尔迪厄那
   里,可以分别称其为外在逻辑与内在逻辑。当这两种逻辑相互交叉时,
   布尔迪厄所谓的传记幻觉就存在了。例如一位离婚又失业的妇女,或
   许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感觉自己无用,她的生活故事就会表达自我的
   情感。但当这两种逻辑不重叠时,布尔迪厄的观点就难以成立。“从谁
   那里看,这是一种看得见的幻觉呢?如果被研究的对象看到了一贯性,
   而研究者却不能,谁是正确的呢?幻觉是在何时产生的呢?”
       从认 识 论 的 角 度 看,这 牵 涉 到 实 在 论 ( 狉犲犪犾犻狊犿 )与 建 构 论

                                                          · 1 9 7 ·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