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7 - 《社会》2014年第4期
P. 157

社会· 2014 · 4

       (三)国家的结构和策略
       从国家中心的研究看来,私营企业主在政治发展中究竟扮演着何
   种角色,究竟是依附于国家,还是自主于国家,抑或对抗于国家,并非完
   全取决于政治价值或者市场转型的独特性,它还取决于国家对待私营
   企业主的策略。
       在中国,政党的适应性被认为是吸纳私营企业主从而消解其政治
   对抗性的重要政治根源。正如裴宜理( 犘犲狉狉 狔 2007 )所说的:中国政治
                                           ,
   稳定的一个重要的解释在于政党的适应性,特别是政党不断加强其政
   治精英招募、监督和激励的能力。这种政党适应性使得政治权力在随
   着市场转型而收缩的同时保持政治稳定,甚至逆转这种政治权力的收
   缩( 犛犺犪犿犫犪狌 犵 犺 , 2008 )。具体而言,王达伟( 犠犪狀犽 , 1995犪 )的研究指出,
   在东欧国家,私营企业主和其他社会阶层结成联盟,并加强公民社会的
   力量,从而获得独立于国家的自主性;而中国 20 世纪 80 年代的经济发
   展并没有导致如同东欧国家一样的政治后果,这是因为私营企业主阶
   层与官僚体系的联系创造了一种庇护网络———它既不同于市场关系,
   也不同于计划经济下的指令关系。这种庇护网络将私营企业家割裂为
   不同的群体,每一个群体面对不同的机会和束缚,一方面,这使得中国
   的私营企业家缺少作为利益集团的统一身份认知;另一方面,也使得他
   们与国家持有相似的政治立场。在分析大陆与台湾经济发展所带来后
   果的差异时,苏黛瑞( 犛狅犾犻狀 犵 犲狉 , 2008 )也认为,台湾中小企业的发展支
   持了民主化进程,而在大陆似乎并非如此,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国家所
   主动采取的应对策略的差异。在台湾,族群问题使得当权者倾向于保
   留自主的经商环境以避免激化矛盾,维护政权的统治。在大陆,新兴的
   私营企业主阶层则是在政权的培育下成长起来,并被收编到政权之中,
   这种“收编”使得新兴的私营企业主阶层成为国家的支持者而非反对
   者。同样,狄忠蒲( 犇犻犮犽狊狅狀 , 2000 )也认为,中国政权体制的稳定性在
   相当大程度上根源于政党的“适应性”,而这种适应性正是体现在市场
   转型过程中政党对于私营企业家阶层的吸纳和统合。虽然狄忠蒲认为
   这种对于经济精英的政治吸纳是一把双刃剑,蕴含了让政治反对力量
   进入政权推动“内部革命”的风险,但是,它却也是现有政权巩固统治、
   加强对于新兴社会精英掌控的重要方式。因此,政党、国家本身的策
   略,不管是政治吸纳抑或可能的政治排斥等,都有可能在相当大程度上

    · 1 5 0 ·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