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2 - 《社会》2014年第2期
P. 92
“反精神医学”的谱系:精神卫生公共性的历史及其启示
保健社区服务的发展,使精神卫生的社会模式正在逐步形成。不过,巴
氏则认为“去机构化”的实践在美国并未成功。的确, 1963 年之后,在美
国,有大批被收容者走出了公立精神病院,然而,与此同时,其中的大批
人又入住了社区疗养院( 犛犮狌犾犾 , 1984 : 149 )。因此,在巴氏看来,续存的
“全控机构”———这一“被否定的精神病院”,与“宽容的机构”———即通过
社会精神医学以及社区精神卫生的新理念及其实践来技术性地解决社
会冲突 的 机 构,这 两 者 在 当 时 美 国 联 邦 法 律 的 认 可 之 下 相 辅 相 成
( 犛犮犺犲 狆 犲狉犎狌 犵 犺犲狊犪狀犱犔狅狏犲犾犾 , 1982 : 128 )。在精神病院继续存在的状况
下,巴氏称之为“宽容的机构”的社区精神卫生中心的发展,恰恰使得这
两者组合成一个更大的、抑制型的精神卫生系统,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促
进了社会的“全面机构化”。出院的被收容者要么转而进入“宽容的机
构”,要么成为流浪者,无法改变其艰难的境遇。此外,针对莱茵在金斯
利之家的实践中提出离开机构就能实现解放的看法,巴氏批判了他的不
彻底性,指出真正的解放必须要废除潜伏在开放病区、治疗共同体背后
的精神病院,只要精神病院存在,任何相关改革都只是一种欺骗而已
( 犛犮犺犲 狆 犲狉犎狌 犵 犺犲狊犪狀犱犔狅狏犲犾犾 , 1982 : 129 )。面对当时意大利由公立精神医
院系统控制精神卫生服务的状况,巴氏认为,废除精神病院已经成为当
务之急。这一理念恰恰超越了“反精神医学”的原有框架。
为此,巴氏首先将精神卫生改革和同工同酬的劳工运动结合在了一
起。这其中含有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对出院者的就业支援,二是革新
以护士为中心的劳动者和被收容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出院者的就业支
援,从改变“作业疗法”开始。他批判那些借作业疗法之名,让人从事低
报酬、甚至无报酬的院内清扫、或在福利机构中从事极低报酬的劳动等
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结成以原来住院者们为中心的“就业合作协
会”,督促院方基于相关劳动法规,遵照当地的最低薪酬标准来支付酬劳
(大熊一夫, 2009 : 120 )。对于出院者的就业援助,不应仅仅只是体现为
社会福利政策及企业的恩惠,而是需要通过集体性的劳动者联盟的努
力,使出院者获得应当享有的权利。获得不受薪金待遇歧视的劳动权利
对于即将走出机构的人来说意义非凡———这意味着他们将获得回归社
会、实现社会生活“常态化”的基础,对于实现精神卫生的公共性有着重
要的意义。
其次,为革新以护士为中心的劳动者和被收容者之间的关系,巴氏
· 8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