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2 - 《社会》2014年第2期
P. 82
“反精神医学”的谱系:精神卫生公共性的历史及其启示
揭露了传统精神医疗的严重弊病,它们汇流成了一种新的意识形态,
为当时方兴未艾的“去机构化”浪 潮提 供了 理论源 泉,并使研 究者从
理论上对将贫困、失业、种族歧视等社会要因作为精神疾病诱发的原
因予以更大的关注。这一时期,受此思潮的影响,社区精神卫生运动
逐渐兴起,在社会工作 领 域 被 强力倡 导的 社区 康复成 为替代 原有 精
神医疗的有效模式,在 一 些 社 区甚至 出现 了精 神医师 的作用 相 对减
弱的现象( 犘狉犻狅狉 , 1993 : 183-185 )。
(五)“机构症”( 犻狀狊狋犻狋狌狋犻狅狀犪犾犻狊犿 )与“精神医学的神话”
事实上,“全控机构”与“标签论”等社会学研究很快影响到精神医学
的临床治疗及研究之中,其揭示出的后果远比想象更为严重。在英国的
温与布朗( 犠犻狀 犵 犪狀犱犅狉狅狑狀 , 1970 : 15 )之后所发表的研究成果中,将全控
机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造成的影响进一步病理化,他们所揭示的“机构
症”现象为“去机构化”提供了充分的临床依据。基于下述假设———即长
期入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所呈现来的那种自闭、无为、寡言、逃避社
会、情感刻板、被动依赖等阴性症状,都不是源自疾病本身,而是在精神
病院中所受的遭遇所引发的,温与布朗选择了英国的 3 家精神病院开展
了长达 8 年之久的研究。通过调查研究,他们发现,原本在理论上应当
被区分为精神病院对住院者造成的影响和原有的精神疾病症状,在现实
中要将上述两者予以明确区分是十分困难的。为此,他们将长期住院者
呈现出的症状概念化为“临床缺失”( 犮犾犻狀犻犮犪犾 狆 狅狏犲狉狋 狔 ),把精神病院导致患
者外在刺 激 低 下 ( 狌狀犱犲狉狊狋犻犿狌犾犪狋犻狅狀 )的 环 境 称 之 为 “社 会 缺 失”( 狊狅犮犻犪犾
狆 狅狏犲狉狋 狔 )。他们发现这两类缺失之间是紧密相关的,即长期的“社会缺
失”使得患者逐渐丧失了出院意愿,原有的阳性症状(即幻觉、妄想、多
动)也进一步显现出慢性化的状况。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在住院期
间对社会角色与私人活动的剥夺,使得“病人”对医院工作人员的抵抗力
完全弱化直至消解;尤其是那些住院前本来在人际交往方面就较为单一
的人,再加上贫困、老龄化、社会阶层低下等因素,更将陷入人际交往的
障碍之中;医院越是趋于“全控机构”的状况,住院者对出院及外部世界
就越不关心,表现出“全部任由医院安排”的依赖度就越高,久而久之,起
初并没有想长期住院的患者,其态度逐渐改变,结果变得难以离开医院。
这就是所谓的“机构症”的产生。
相对于“全控机构”、“标签论”以及“机构症”研究视角从中、微观
· 7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