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3 - 《社会》2014年第2期
P. 73

社会· 2014 · 2

   为西方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的时期,对于西欧市民而言,这
   一问题甚至几乎达到了使人谈虎色变的程度。例如在当年的英国,相关
   的社会福利协会与各类医学机构每隔一个时段就发布相关的统计报告
   信息,譬如一则统计报告宣称男性中每 9 人中有 1 人,女性中每 6 人中有
   1 人,其一生中可能会进入精神病院。当时全英的病床数有 25% 被精神
   科的患者所占用;而在美国,一年中由医师开具的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
                          ,
   处方高达近 2 亿张( 犐狀 犵 犾犲犫 狔1981 : 3 )。
       恰恰是在这一时期,精神医学也露出了陷入各种危机的端倪。首
   先,安东尼奥·莫尼斯( 犃狀狋ó狀犻狅犈 犵 犪狊犕狅狀犻狕 )的“前脑叶白质切除术”

   ( 犔狅犫狅狋狅犿 狔 )的无效性和残酷性被得以广泛地报道。这位在 1949 年获
   得诺贝尔生物医学奖的葡萄牙神经科医生,曾因 1935 年首次实施此类
   手术而确立了其在精神医学领域的权威地位。然而,随着 20 世纪 50
   年代抗精神病药物的登场与普及,这类人为制造“行尸走肉”的手术被
   废止了。在“反精神医学”运动中,莫尼斯式的手术作为现代精神医学
   非人性表现的典型而受到广泛的批判( 犛狕犪狊狕 , 2007 )。同时,在医学伦
   理学界,许多研究者指出,在封闭的精神病院中,精神医疗技术被专家
   垄断而不受他人监督是极其危险的。
       其次,在无药物处方权的心理学家与精神医生之间也拉开了论战
   的序幕。心理学上的罗森汉实验成为其标志性的事件。 1972 年,美国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戴维·罗森汉( 犇犪狏犻犱犔.犚狅狊犲狀犺犪狀 )请数位人员
   伪装成精神病患者,这些人员很快在精神病院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并
   被强制入院,之后,即使这些人员放弃伪装,声称没患精神疾病仍难以
   摆脱院方对其行动的限制。基于上述实验的论文于 1973 年 1 月被发
   表在《科学》杂志上,罗森汉( 犚狅狊犲狀犺犪狀 , 1973 )的论文宣布了精神医学
   诊断缺乏真正的科学依据这一结果。次年,该论文被社会工作领域的
   专业期刊———《临床社会工作期刊》( 犆犾犻狀犻犮犪犾犛狅犮犻犪犾犠狅狉犽犑狅狌狉狀犪犾 )
   全文转载,引发了各界热烈的讨论,而且这类讨论还很快在公众中得到
   广泛传播。公众从此开始丧失对精神医学诊断的信赖,而更多地转向
   通过社会工作者的援助来解决问题。面对这种精神卫生问题的解决无
   法再由精神医学垄断的局面,精神医学界甚至开始流行“精神医学之
   死”的悲叹( 犃犱犾犲狉 , 1981 : 387-392 )。
       上述进展,不仅引发了来自精神医学界本身的危机感,而且,随着公

    · 6 6 ·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