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1 - 《社会》2014年第2期
P. 131
社会· 2014 · 2
补购住房和差额货币补贴政策给部分居民提供了极好的机会,能把握
这次机会的居民也可能改变其在住房分层中的地位。
可见,在探究住房分层机制时,在很大程度上,不仅要视住房改革
过程中市场和国家之间不同的制度安排,考察权力化机制与市场化机
制对其产生的影响,还要看机会结构的变化以及居民把握机会的能力。
三、住房制度变迁与购房策略
中国住房改革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改革的主要政策
取向是公房的私有化和住房的商品化,实现从福利分房制度向商品房
制度的转变(朱亚鹏, 2007 ;李斌, 2009 )。中国住房改革选择了渐进之
路(李培林, 2006 ),由国家主导逐步引入市场机制从而提高住房领域市
场化程度 的 过 程,由 此 导 致 公 房 市 场 与 商 品 房 市 场 双 轨 制 的 出 现
,
( 犎狌犪狀 犵2001 )。国有部门的职工可以到公房市场和商品房市场获取
住房,私有部门则只能到商品房市场获得住房。然而,住房研究对住房
市场本身并没有给予足够的注意,住房市场作为具体的制度背景对居
民个人购房行为的影响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居民作为“社会行动
者”很大程度上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边燕杰等, 2008 )。在改革过程
中,居民是否成为赢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取决于他们与市场机会的联
系方式( 犛狕犲犾é狀 狔犪狀犱犓狅狊狋犲犾犾狅 , 1996 )。
居民并不完全是静态的社会行动者,简单地受国家与市场支配,而
是动态的社会行动者,通过积极寻找他们在国家与住房市场上的位置
回应国家与市场的影响,选择购房或不购房。根据理性选择理论,个人
是否选择购房主要是基于成本—收益的考虑,“以尽可能小的代价换取
尽可能大的利益”。但居民选择是否购房是相当复杂的过程,其表现出
来的“理性选择”行为也是多元的,且受到许多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对
于购房者 而 言,其 购 房 的 行 动 原 则 就 是 为 了 最 大 限 度 地 获 取 效 益
( 犆狅犾犲犿犪狀 , 1990 : 15 ),而这种“效益”并不只是局限于狭窄的经济领域
中,它还包括文化、情感等众多内容。如果用公式来表达购房者理性选
,
择行动发生的条件( 犆犺犪狀 犵1993 : 246 ),可具体如下:
犞 = BP-P′犆
,
if 犞 犻 >犞 犼 狋犺犲狀犞 犻 犻狊犮犺狅狊犲狀
在上述公式中, 犅 相当于行动者从预期购房行动中获得的预期效益的
· 1 2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