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9 - 《社会》2014年第1期
P. 99
社会· 2014 · 1
犇犎 事件中的情感呈现及管理特征,最为鲜明地体现出当下中国
群体性事件中抗争者与国家的关系特质,即抗争者由初期对具体对象
的泄愤到中后期对抗争自身“合法性困境”(应星, 2007 )的忧虑。所以,
随着事件的推移,对于情感的表达会更加体现出刻意塑造的特征,通过
这种塑造,以建构抗争的道义形象、法理依据和为权力者所圈划的政治
正确。而最后一点至为重要,抗争者们深知,无论多么强烈的道义与法
理支撑,最后都得圈定在权力者所许可的范围之内,顾及到权力的尊
严。因此,无论抗争本身能汇聚多么大的能量,都不能不受节制地加以
发挥,情感的控制性表达最后也都会成为左右抗争的资源与手段。由
此,事件也随之告别初期的激进,进入到更为温和持中的阶段。这样,
宏观背景下媒体及舆论对事件的支持就不再必然是情感的助燃剂,而
更有可能被用来作为赢得同情,实现与政府沟通与妥协的工具。显然,
犇犎 事件非常全面地展现了这一点。
四、延伸性讨论与结论
不同的群体性事件具有不同的诱因,但相同的社会矛盾及其结构
化背景却可能使事件参与者面临共同的情感体验,因此,对于 犇犎 事件
情感轨迹的解读,其意义不仅在于 犇犎 事件本身,更在于它对理解其他
群体性事件是否具有解释力。由此,本文需要追问的是:经由 犇犎 事件
所梳理出来的情感要素及其变化机理,是否也能够有效涵盖和解释更
多群体性事件的情感特征?我们注意到,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差异,大多
数群体性事件呈急骤式的爆发与结束的特征,未必有机会展现丰富而
完整的情感变化的过程,但是,只要人们承认任何微观行动及心理与宏
观结构互构互塑这一点,那么,这种追问就不仅能够帮助检验 犇犎 事件
研究结论的外推性,还将有助于进一步探究其塑造机制。以此为基础,
方能对群体性事件的一般情感逻辑进行理论提炼。 23
从 犇犎 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普遍感受的不公是集体行动的触发
点,对不公感受的积累与道义建构是行动的群体心理基础。但是,仅仅
指出这一点还称不上是学术发现,因为它也是所有激情事件,包括现代
西方社会运动的基础。而当下群体性事件的特殊之处在于,这种道义
23. 为了确保讨论准确有效,本文对涉及本节其他案例的各种纸质和网络报道进行了反复查证。
· 9 2 ·